-
吴中如
吴中如(1939.9.9-)水工结构专家。江苏省宜兴市人。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安全监测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6项,国家三峡重大基金课题、重点基金和973等8项,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二滩等工程项目5项,龙羊峡和佛子岭等科研项目60多项,先后获国家、省部委科技奖14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在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建立完整的监控模型体系,发展和完善了反分析理论,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成果。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等专著8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良镛
吴良镛,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荷兰克劳斯亲王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荣誉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
-
谢礼立
谢礼立(1939.3.11-)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哈工大土木学院教授;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曾连续9年被联合国聘为联合国国际特设专家组专家和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被选为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副主席,《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IASPEI)》执行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是地震工程与安全工程,研究重点是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强震观测与设计地震动,工程抗震设防,抗震设计规范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以及著作多部。由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国家推荐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于2004年正式批准颁布执行。2008年在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他被选为国际世界地震工程协会的终身名誉理事,这是国际地震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和终身荣誉,也是我国被授予该荣誉的唯一中国学者。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项海帆
项海帆男1935年12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荣誉资深教授(ProfessorEmeritus)、顾问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与科研,是我国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现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资深会员和名誉会员(因2001-2009年曾任IABSE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风工程学会首席顾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四等奖,荣获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工程及教育奖”(AntonTedeskoMedal)和“功绩奖”(IABSEMerit)、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风工程与空气动力学奖”(ASCERobertH.ScanlanMedal)和国际风工程协会“终身成就奖”(IAWEDavenportMedalforSenior)。这四大国际奖项标志着他为中国的桥梁与结构工程界和风工程界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1...
-
杨秀敏
杨秀敏河北青县人,防护工程专家,中国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先后在总参工程兵三所、四所工作,主要从事武器爆炸破坏效应及工程防护对策的研究工作。多次参加核爆炸现场试验。上世纪70、80年代,将郑哲敏院士提出的流体弹塑性模型应用于触地核爆炸的理论分析,率先完成了爆炸成坑及地运动规律的二维数值模拟计算。上世纪90年代后,致力于常规制导弹头击中目标后的爆炸冲击近区破坏效应研究。带领博士生编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爆炸冲击数值计算机软件包,建立了武器破坏效应三维数值仿真平台,完成了多弹重复打击安全防护层厚度等系列关键课题研究,为编制新版工程设计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自参加工作以来,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百余篇。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杰
张杰(1938.2.27-)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辽宁省本溪市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1985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特聘总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机理,纠正了传统技术误区,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地下水除锰难题。在国内率先开发厌氧·好氧-气浮·好气滤池之污水净化再生全流程,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座污水再生水厂,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工程。提出了城市用水健康循环理论与方略,完成了深圳、大连等中心城市再生水战略规划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超然
张超然,1940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男,汉族,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6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曾任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技术工作。主持设计我国二十世纪建成的第一座坝高超过200米、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二滩水电站,使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参与或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负责解决和处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全面负责装机容量我国第二(世界第三)和第三(世界第七)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技术工作;主持正在建设的白鹤滩和乌东德两座超千万千瓦水电站前期筹建阶段的技术工作,为长江三峡工程、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成功建设与投产发电及我国高坝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设计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
-
张锦秋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6.10.生于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2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1987至今担任院总建筑师。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三项目均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等为其代表作。其中二项获建设部和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三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二项获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近年来她在建筑创作上又不断创新,呈多元化探索,如: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天人长安塔、临潼大唐华清城等。...
-
张祖勋
张祖勋(1937.6.5-)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8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祖勋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理论研究、开发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出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使我国摄影测量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最近他提出了数字摄影测量的的两个基本关系:即解析关系与对应关系;多基线影象测绘、广义点摄影测量等理论;提出并实现新影象匹配算法。这些理论与算法解决了一些利用传统摄影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们必将推动数字摄影测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他已培养研究生五十余名,在读博士生10余名。撰写论文、著作一百余篇,被SCI、EI等检索的二十余篇。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理论基础扎实、勤于探索与创新。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颖人
郑颖人(1933.11.05-)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专家。浙江镇海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曾任教授和常务理事。现任后勤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军事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地下工程围岩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极限分析方法、区域性土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出了地下工程弹塑性、粘弹塑性位移解及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和围岩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发展了广义塑性理论和数值极限分析方法,推动了岩土力学的发展。发表论文500余篇,著作12部。三篇论文入选全国最有影响的百篇论文。《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2007)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和三个一百原创科技图书奖,《岩土塑性力学基础》(1989)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分离式地下油罐计算方法、机场软基强夯处理技术、埋入式抗滑桩的设计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为军队和地方解决了技术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各一项,军队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十项,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一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1996年被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2007年获“重庆直辖十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