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训正
钟训正(1929.07.09-)建筑学家。湖南省武冈县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建筑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早年所作的北京火车站综合方案及南京长江大桥桥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而实施。主持设计的“无锡太湖饭店新楼”、“甘肃画院”及“海南三亚金陵度假村”,在建筑传统与创新、建筑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辨证统一关系上创出特色。在南京古城区中华雨花两路的改建任总建筑师期间,为古城区市容和环境的改善作出有效的贡献。《建筑制图》等著作多次在国内外出版、获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皆连
郑皆连,路桥工程专家。1941年7月17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1965年8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教授级高工,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顾问,广西科协主席。1968年首创我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1976年主持设计了广西第一座无支架施工钢筋砼箱拱桥,十多年中修建此类大桥40多座,占当时广西公路大桥总数70%。1992年任邕宁邕江大桥钢骨钢筋砼拱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和大桥专家组组长,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筋砼肋拱桥,他提出的千斤顶斜拉扣挂悬拼架设拱骨架技术和连续浇注拱肋外包砼技术,国内首创,广泛推广。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国家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及首届国务院特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丰峻
周丰峻(1938.7.8-)防护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黄县,1961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研究员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完成的重点项目和课题中,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术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1996年以来根据面向21世纪防护科技总要求,主持开展了防护工程发展目标研究和防护工程技术专著编著工作,为防护工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镜
周镜(1925.12.21-)岩土工程专家。原籍江苏省宜兴市,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硕士学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铁路路基建设和科研工作,为路基土工的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较系统和突出的贡献:提出了按黄土结构力学性质确定边坡的成果;提出了第二破裂面计算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的原理和判别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公式;最早采用桩排架支挡、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软土路基取得成功,为贵昆铁路、塘沽新港铁路大面积软土路基的修筑作出了贡献;提出了静力触探确定桩承载力的综合修正系数法,并较系统地组织解决了静力触探应用中的技术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的主要参加者之一。结合工程,指导研究生研究软土连续加荷固结试验技术,土工织物加固软土的破坏机理,实用的软土沉降计算方法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福霖
周福霖,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1939年6月12日(农历)出生,广东汕头市人。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湖南大学本科毕业,198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华南建设学院副院长,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隔震减震与控制学会(ASSISi)主席。为创立我国“隔震、消能减震和控制理论和技术体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主持建成我国首幢橡胶支座隔震住宅楼,地震安全性提高4-8倍,还能保护室内设备仪器正常运行,可成为大地震中的“安全岛”,并成功经受地震考验,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隔减震技术已在我国推广应用,已建成近万幢房屋,包括住宅、学校和医院,也应用于桥梁、隧道、铁路、工业设备、核电站、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农村民房和旧房屋加固等,使我国地震区的防震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单一采用传统抗震技术改变为可采用更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开辟了我国防震减灾新途径。主编我国隔震设计...
-
周君亮
周君亮(1925.2.22-)水工建筑物设计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江苏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专家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水工建筑物设计,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主要设计成果有:武定门抽水站,原创设计双向流道,集灌、排于一体;江都抽水站三、四站,获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奖;皂河第一抽水站,采用当今最大的斜流泵和原创用天高比转数泵的快速门断流,获1989年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首次设计水力自动启闭门的蒋庄漫水闸改建,全国扩广,成为一种闸型;反拱底板正拱桥和底板闸墩先开后合成整体结构的沭新闸,充分用土重置换圬工,该闸型获得推广;采用首次提出的提高底板与地基摩阻力方法的高良涧闸和三河闸加固设计成功,该方法已写入《水闸设计规范》;结合景观首次设计适合通航的下卧式拱板门、变频双馈机的电轴变速同步,获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的犊山水利枢纽。京杭运河徐扬段一线船闸等设计,《船闸设计规范》很多方面采用了这些经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伯芳
朱伯芳(1928.10.17-)水工结构专家。江西余江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我国第一批三座混凝土高坝的设计和施工,为我国白手起家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做出了贡献。首次提出了大坝混凝土坝标号分区的新理念,可节省大量水泥,已为全世界采用。混凝土坝裂缝问题是长期困扰人们的大难题,他建立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的完整理念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我国已在世界上首次建成了数座无裂缝的混凝土坝,减了拱坝优化的数学模型及高效解法,已应用于100多个工程,世界上第一座用优化方法设计的瑞祥拱坝,借阅30.4%,已运行20年,情况良好。提出了高坝仿真的一系列高效算法。提出的重力坝加高时解决坝踵拉应力的新方法已在丹江口大坝加高设计中应用。“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应用”、“混凝土高坝仿真及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徐变应力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有8项成果获水利部和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均排名第一。曾任第8届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当选为国际大坝会议荣誉委员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克复
陈克复(1942.10.5-)男,汉族,广东海丰人,制浆造纸工程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93年至1996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到200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造纸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推广类)一等奖1项,2011年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一等奖1项;2009年、2011年分别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04年评为南粤杰出教师,2010年获何梁何利创新奖,同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陈克复院士长期从事轻工、制浆造纸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工程方面的研究方向有中高浓制浆漂白技术、纸页成形技术、涂料与涂布技术、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现代造纸机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在理论方面的研究领域有化工流体力学、纤维悬浮液流变学;主持并完成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
-
陈坚
陈坚(1962.05.01-),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0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副主任、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FoodBioscience主编、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Fellow、国际生物加工学会(IBA)Fellow。针对发酵工业中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生产强度三大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工程技术,应用于典型发酵产品工业生产。主要工作包括:(1)改进发酵微生物筛选技术,发展代谢调控方法,提升发酵工程理论水平;(2)突破重组酶大规模发酵瓶颈,支撑酶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实现节能减排;(3)创新酮酸和柠檬酸发酵模式,保障重要有机酸发酵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在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46篇,获中国发明专利88件、国际发明专利8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
-
陈卫
陈卫(1966.5.27-),男,食品微生物科学与工程专家,江苏扬州人。2003年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副校长,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委员。从事功能性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工作包括:构建益生菌选育体系和菌种库,突破菌种高密度培养和高效制备关键技术,创新开发益生菌营养功能食品。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发表SCI论文238篇,授权发明专利55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3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各1项,以及其它省部级一等奖5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领导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