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健民
许健民(1944.8.2-)卫星气象专家。出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6年后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在他主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期间,气象卫星资料在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监测评估,农作物长势监测评估,以及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许健民领导的研究组全面实现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实时、全自动、像元级高精度定位,并开发出20种定量产品,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数据的定量应用做出了贡献。其中在大气运动矢量产品的开发中,他提出了快速算法和在云高度指定中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1970-1986年许健民在国家气象中心工作期间,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实时气象数据库,为中央气象台创建了热带天气分析业务。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祖信
徐祖信(1956.04.12-),女,环境工程专家,江西省萍乡市人。1988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研究揭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成因和主要问题,充分发挥环境、水力、市政三个学科交叉优势,创新了系统、协同、耦合治理的技术体系。研发城市排水管网和河网耦合控污技术,建立生态流量与环境容量协同调控方法,创新城市管网雨天溢流和农村污水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在上海苏州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和联合国津巴布韦水项目咨询专家,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做出突出贡献。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受邀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授权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卫林
徐卫林(1969.04-),男,纺织工程专家,湖北省黄冈市人。1997年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纺织大学校长、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先进纺纱技术与纺织品领域的研究,研发了嵌入式复合纺纱和重集聚纺纱技术,促进了毛纺和棉纺等纺纱产业的发展;突破了高性能纤维纱线及其制品的关键技术,服务国家航空航天工程需求;创新了差别化纱线的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发明的纺织品三维动态导水性能检测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1篇,出版中文专著2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授权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7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序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序1)、省部级一等奖3项(排序1),获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奖。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祥德
徐祥德(1942.7.12-)气象学家,浙江余姚市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79年获硕士学位,1987-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迈阿密大学进行数值预报模式理论与技术研究,历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所长、副院长。任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委员会顾问;国家减灾委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自然科学基金委高原研究重大计划专家指导组成员。长期探索大气动力学理论,从事台风与暴雨、高原水份循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与边界层等领域应用研究。主持设计与实施多项大气科学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与观测试验。推进了黄河防汛、农业防灾、城市大气环境、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与观测系统技术等工程建设,发展了青藏高原新一代大气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工程。主持实施城市大气环境观测试验与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设计被列入国际范例。多次获国家科技部先进个人与省、部级、中科院科技进步等奖励。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于国内外SCI期刊与核心以上刊物论著193篇,专著11部、编著10部,近年先后被美国科学出版社(NovaSciencePubl...
-
杨志峰
杨志峰(1963.8.20-)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专委会主任、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提高流域、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俞建勇
俞建勇(1964.5.26-)纺织材料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宁波市。1991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华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纺织材料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在天然纤维资源开发、化学纤维创新应用、新型结构纱线和功能纺织材料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工作。突破黄麻纤维精细化与制品加工关键技术,推动天然纤维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攻克竹浆纤维制造及其产品应用关键技术,促进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发展;研发新型环锭集聚纺技术及加工系统,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研发特种纺织复合结构及其成形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型战略武器系统发展并起到重要作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合著书籍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2篇,EI收录4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4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偲
海洋生态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围绕“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功能”关键生态工程科技问题,开展微生物多样性的观测、认知和利用研究,发展热带海洋生态工程理论,发明微生物促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促进热带海洋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的工程化,积极推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海洋生态建设。有效鉴定海洋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1个、新种39个、新化合物119个,获国药“准”号新药生产批文1个,研发海洋生物绿色新产品16个,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973项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首席科学家。近年来,围绕南海生态建设工程,多次亲赴南海开展生态考察,是中科院战略性A类先导科技专项“南海环境变化”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海典型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首席科学家,聚焦“南海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核心科技问题,牵头负责南海生态物联网建设示范工程和南海生态建设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曾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第十五届(2013)中国专...
-
张小曳
张小曳(1963.6.2-),应用气象专家。陕西西安人。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该院副院长,兼任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评估系统(SDS-WAS)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天气及气候变化中大气成分作用研究,在亚洲沙尘暴形成机制及数值预报技术、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与雾-霾联系机制及雾-霾数值预报技术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主持建立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系统、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等。发表论文361篇、第一作者专编著9部,被SCI收录193篇,SCI他引1.1万余次,WebofScience查h因子55。作为首席科学主持包括两项973计划项目在内的三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远航
张远航(1957.7.9-)大气环境专家。重庆市城口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在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化学,重点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了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区域立体监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珠江三角洲改善空气质量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担任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研究成果“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技术体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蓓薇
朱蓓薇(女)(1957.3.23-)食品工程领域专家。陕西省咸阳市人,原籍江苏省宜兴市。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2004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863计划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农转资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30余项。解决了多项食品加工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海洋食品的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出版《海珍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学术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际、国内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