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利中
朱利中(1959.10.19-),环境工程专家,浙江上虞人。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主要从事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及其土壤-水有机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揭示了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微观机制,突破了准确预测、调控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科学难题;攻克了有机污染农田及场地土壤协同修复、有机膨润土废水处理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发表SCI论文220篇,出版专著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5项成果获浙江省和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中2项成果分别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蔡道基
蔡道基(1935.6.1-)环境毒理学(农药环境毒理学)专家。浙江省温岭市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早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从事农业化学研究工作,后调至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从事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与生态效应。在我国创建了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领域,建立了化学农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新农药开发、农药安全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在20世纪70和80年代间,曾为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畜产品造成全国性严重污染的有机氯农药的全面禁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八五”与“九五”期间曾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对我国新农药开发中对生态环境安全性预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在防止农药对地下水污染和防止农药对水生生物危害以及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取得了显著成绩。曾长期负责全国农药登记生态环境安全性评审工作,为防止有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起...
-
丁德文
丁德文(1941.2.7-)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专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名誉所长,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5-1991年,从事寒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我国寒区工程热学奠基者,创立了冻土热学学科,创造性地解决了高原冻土路基稳定性、超深人工冻结凿井的热土工艺、冻土区地下管线保温-防腐优化结构及高原冻土区第一条长距离热水回流式供水技术。1992年-现今,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工作。开辟了我国工程海冰学的研究方向;率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非线性问题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间发起组织了“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团队”,从事“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科构建工作,并研究“人海关系调控技术系统”的构建.“十二五”期间发起并组织进行“人类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构建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省部级以上基础和技术科学及重...
-
陈联寿
陈联寿(1934.3.14-)大气科学专家。祖籍福建惠安,出生于浙江定海。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2-84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大气科学系从事热带气旋研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该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长期以来他对台风做了系统性和开拓性研究并长期从事和负责全国范围天气预报和警报的制作和发布;主持、设计并合作完成了预报会商室现代化业务系统和电视天气预报动态显示业务系统,均投入业务应用,对国家防灾作出了贡献。90年代担任国家攀登B计划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项目首席科学家,上高原指挥并与课题组一道成功完成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风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和面上基金多项,论著丰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省部一、二等奖多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40余名。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热带气象研究工作组(WGTMR)主席八年,创导了热带气旋登陆和突变的研究,...
-
丁一汇
丁一汇(1938.7.18-)天气与气候学家,出生于安徽,原籍山东省曹县。1957-1963年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与毕业,1963-1967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与毕业。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些高校兼职教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气象学报主编,英国皇家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作为主要人员共获省部级以上奖16次。曾于1987和1995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杰出工作成就奖。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
-
方国洪
方国洪(1939.12.25-)物理海洋学家。浙江省瑞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从事海洋潮汐、海洋环流和海洋数值建模研究,我国海洋潮汐学主要开拓者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提出潮汐潮流分析和预报的一系列新方法,通过对现场和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了中国近海准确的潮汐潮流模型,并先后主持研制成两代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系统。给出了含摩擦Taylor问题的通解;从理论上导出潮流垂直变化的基本规律;系统研究了潮汐摩擦的非线性效应,揭示了其基本特征。1991年首次定量计算了台湾海峡和东海陆架海水流量,并提出台湾-对马-津轻流系;1998年提出南海环流的流圈结构;2002年提出在南海存在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的分支,简称南海贯穿流。已发表论文160多篇,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侯保荣
侯保荣(1942.1-)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独立撰写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环境と防食の科学》,可作为教科书使用。致力于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主持了“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重大项目,调查表明2014年我国腐蚀成本为2.1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3.34%,该项目出版专著32部,并形成了180万字的腐蚀调查报告。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973、863等国家重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论文集9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7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金翔龙
金翔龙(1934.11.29-)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长期致力于我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开辟学科的新方向和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我国浅海海底油气勘探的起步,并率先开展我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主持研究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攻关项目对维护海洋权益有重要贡献,受到国家表彰。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我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并主持与负责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重大专项,勘探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按联合国要求完成区域放弃和实施洋底开采工程奠定了基础,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鸿亮
中国环境工程专家。辽宁大连人。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至196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助教、给水排水专业教研组秘书。1960年至198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副主任、放射性废物处理教研室主任、讲师。1980年至1982年任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至1992年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S86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2002)、科技部97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2007),国家计委“十五”及今后15年高新产业计划环保组组长。
-
李泽椿
李泽椿(1935.6.1-)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国家环保部两委委员、国家民政部减灾委专家组成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博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气科学工程化的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建立汉中军分区陕西略阳气象站并从事天气预报与观测一线工作。1978年开始与北大、中科院大气所合作,研究建立了我国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81年投入使用。“七五”期间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1992年到1994年相继组织安装了我国最大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I、CrayC90,并设计构成二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稳定运行。“八五”期间研制了我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并在1996年投入业务应用。“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完成后极大的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