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水生
侯水生,1959年10月10日生,男,动物遗传育种专家,陕西省三原县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学院),1999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禽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创建了肉鸭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创了肉鸭基因功能研究与分子育种新领域,创制了全球最大的遗传资源最丰富的肉鸭专门化品系资源库;先后培育出3个肉鸭新品种,解决了北京烤鸭坯生产需要填饲增肥和我国瘦肉型肉鸭品种的种业安全问题;研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肉鸭饲养标准”,促进了肉鸭产业实现标准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鸭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和“北京鸭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分别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邓秀新
邓秀新,1961年11月生,男,湖南省宜章县人,果树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常委,十二届中央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国际柑橘学会主席。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创造了40多个四倍体和10多个三倍体柑橘材料;培育出早红等多个柑橘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及自然科学奖3项;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2017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主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柑橘品种图谱》和《柑橘学》等著作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培松
胡培松(1964.05.20-),男,水稻遗传育种与品质改良专家,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200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籼稻品质遗传改良。“籼型优质香稻品种培育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研创与新品种选育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级专用早稻中嘉早17的选育与应用”获201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10项。育成的水稻品种中嘉早17,连续7年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自2013年起连续5年位居我国南方稻区应用面积第一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蒋剑春
蒋剑春(1955.02.09-),林业工程专家。江苏省溧阳市人。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分会副理事长、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以及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我国林产化工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潜心于农林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炭材料和生物燃料等高值产品制造关键技术,创制出连续化生产核心装备,打破了国外活性炭制造技术垄断,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15个省和自治区,成套技术装备出口日本、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以及省部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318篇,授权发明专利69件。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林产化工技术水平,推动了林化产业的发展。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康绍忠
康绍忠,1962年11月16日生,男,汉族,湖南省桃源县人,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5和1990年分别在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与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被英国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发展了旱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与水碳耦合理论及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应用模式。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与教材12部,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入选全国“三个一百”原创性图书出版工程1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金宁一
金宁一,1956年3月11日出生于吉林龙井,男,朝鲜族,病毒学专家,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2年延边农学院本科毕业,1995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先后赴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和韩国汉城大学遗传工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并任在留资格教授或共同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主任、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病毒重组疫苗研发程中心主任、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防控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家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第6、7、8、9届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科协副主席等。长期从事病毒学和共患病学研究,一直扎根于科研、生物防控与国防建设第一线,围绕病原、流行病学、诊断和新型疫苗等病毒病防控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攻关。作为第一完成人带领团队历经30年完...
-
康振生
康振生,1957年10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男,汉族,植物病理学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84年获西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明确了我国“条锈菌越夏易变区”的形成原因,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使我国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现了赤霉菌在小麦穗部的侵染方式与扩展途径,确定了病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创建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国主产麦区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第二完成人)、二等奖(2010年,第一完成人)、三等奖(1999年,第三完成人)各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全国模范教师(200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
-
李德发
李德发(1953.12.28)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河北省隆化县人。197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1989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构建了我国主要饲料原料在猪上的有效营养价值数据库,创建了饲料原料有效养分动态预测模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猪营养需要动态模型,主持修订了2004年版《猪饲养标准》,为我国养殖业和饲料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科研论文20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8项。培养了154名研究生和博士后,指导的2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培武
李培武(1961.11.5-),男,农产品质量安全学家,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200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主任。长期从事粮油质量安全研究,在粮油生物毒素检测与控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创建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监测技术、生物毒素硫甙及特异营养成分系列检测方法被采纳为国家或行业标准,解决了油料特异品质检测的难题;创建的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体系,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推技术;主持的国家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成果被国务院相关部门采纳,提升了我国粮油国际贸易的主动性。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发明一等奖1项。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天来
李天来(1955.11.12)设施园艺专家。辽宁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1988年获日本山形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设施园艺教学与研究工作。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果菜生产技术体系,开创了北纬40.5°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局面;创建了节能日光温室设计理论与方法,率先在北方寒区研制出系列节能日光温室及其冬季不加温果菜生产模式,奠定了我国北方寒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1项。还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