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坚
李坚,1943年2月13日生,辽宁省阜新市人,木材科学专家。1966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木材利用系,1987年获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博士学位,1989~1990年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院进修。现任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林业工程学科带头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林业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奖励委员会委员、国际木材科学院Fellow。曾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省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前沿发展。突破传统构架,拓展研究内涵,凝练研究方向,创新学术理念,与全国同仁团结合作,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在木材保护学、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和生物质复合材料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追寻木材的碳足迹”、“木材表面化学镀”、“纳米纤维素与气凝胶”、“木材仿生与智能响应”和“多元材料混合制造的3D打印”等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涵,得到全国同仁的首肯和响应。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先后被国务院...
-
李玉
李玉,1944年1月30日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菌物学家,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后获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曾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发表新种55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60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55篇,其中110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5部。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17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少军
刘少军(1962.07.06-),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鱼类遗传育种专家;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贡献。攻克了种间生殖隔离难关,阐明了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鱼类杂交关键育种技术;创建了一批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和二倍体鱼的可育优良品系;研制的4个优良鱼类品种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首次证明鲤-鲫-金鱼杂交演化途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及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和湖南光召科技奖等奖励。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仲华
刘仲华(1965.3.14-),男,茶学专家,湖南衡阳县人。1985年、1988年于湖南农学院茶学本科、硕士毕业,201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利用研究。揭示了黑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创立了黑茶优质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茶叶功能成分和速溶茶绿色高效提制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及湖南省十大创新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罗锡文
罗锡文,1945年12月2日生,男,汉族,湖南株洲人,中共党员,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1970年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9年,1982年在华南农学院获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80年代后期在美国进修2年。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技术体系,创新研制成功水稻精量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突破了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种植机械和棉花播种机械。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主编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提名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教学名师。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南志标
南志标,1951年10月5日生,男,汉族,河北省曲阳县人,草业科学专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新西兰梅西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草地大会连续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退化草地治理、草类植物病害防治和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品种选育研究,建立了草地退化与恢复过程中生物、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以系统耦合为特征、适用于我国北方不同生态经济区域的草地农业模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在草类植物病理学和禾草内生真菌学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选育牧草新品种4个,发表真菌新种3个,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著作2部、SCI期刊专辑和专栏各1期、会议论文集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期刊收录100余篇。培养毕业研究生64人,指导的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第二获奖人)。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谯仕彦
谯仕彦(1963.04.13-),男,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四川省阆中人。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创建了猪高效低蛋白质日粮技术体系和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制了新型饲用氨基酸、微生态制剂和抗菌肽15种,研发了猪无抗生素低蛋白质饲料技术,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0余篇;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5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6项。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建忠
沈建忠(1963.3.22-)基础兽医学专家。浙江省桐乡市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1997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主任,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主任,JointFAO/WHOExpertCommitteeonFoodAdditives(JECFA)专家,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基础兽医学领域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兽医公共卫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发展了兽药及有害化合物抗体制备的理论与技术,构建了国际领先的小分子化合物抗体资源库,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了技术保障;研制出数十种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发展免疫亲和色谱分离纯化技术,主持制定了一批兽药残留定量确证检测方法国家(或行业)标准;系统构建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数据库,发现了动物源超级耐药细菌及多重耐药基因,阐明了耐药性传播与扩散机制,为耐药性通过食物链/环境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奠定了基础。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5年...
-
沈其荣
沈其荣,1957年8月出生,男,土壤肥料学家,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1987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从事有机类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发工作,技术工艺被几百家企业采用,为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为核心技术的防控土传病害综合技术体系效果显著,为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省部一等奖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发明专利授权78件,转化51件,1件获中国专利金奖;在NatBiotechnol,NatCommun,SciAdv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83。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宋宝安
宋宝安(1963.4.22-)农药学专家。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198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2003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博士学位。现任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农药创新研究和应用工作,在防控农作物病毒病害和土传病害新农药创制和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29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