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涌
张涌(1956.3.7-),男,家畜胚胎生物工程专家,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1987和1990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家畜胚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发现牛羊体外胚发育能力差的成因与关键调控分子,创建了良种牛羊胚胎规模化生产技术,推动了胚胎工程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最早获得成年耳细胞克隆山羊,揭示了牛羊克隆胚成胎率极低的成因和关键分子的调控作用,创建了牛羊克隆技术,推动了良种牛羊克隆的创新和发展;破解了牛羊基因编辑的难题,创建了基因编辑牛羊培育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抗病牛羊育种新材料,推动我国牛羊基因编辑抗病育种跃居世界前列。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振东
赵振东(1942.9.25)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山东省德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1983年获湖南农学院硕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在小麦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创新了品质育种方法与技术,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培育出高产广适小麦品种济麦22,连续8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发表论文77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农学奖、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5年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春江
赵春江(1964.04.28-),农业信息化专家。河北省保定市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精准农业学会中国首席代表,曾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在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家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了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专家和80多名研究生,促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学科发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际奖2项。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卫
周卫,1966年8月21日生,男,汉族,江西省湖口县人,植物营养学家,中共党员。1987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199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从事耕地培肥与高效施肥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要作物硫钙营养特性、机制与肥料高效施用技术”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2021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荣获2021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有勇
朱有勇,1955年11月16日生,男,汉族,云南个旧人,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曾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在Natur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曾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荣获全国优秀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名师、中华英才、兴滇人才等称号,是十六、十七、十八大党代表和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宗懋
陈宗懋,1933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男,汉族,浙江省海盐县人,食品安全和茶叶植保专家。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后在美国MichiganStateUniversity,PesticideResearchCenter专业进修。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农药残留和茶叶植物保护研究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茶树害虫区系演替规律及导致演替的诱因,开创茶叶农残研究领域,提出各类农药在茶树上的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提出18项国标、5项部标,提出根据农药物化参数和环境参数进行茶叶中农药残留预测技术,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以茶汤中残留水平制订茶叶中农药MRL标准的原则,制、修订6项国际MRL标准,使茶叶中的农残标准可放宽10-100倍。研究探明茶叶中多项污染物的污染来源。2007-2010年由农业部任命为联合国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ACCCPR)主席。九十年代开拓害虫化学生态研究新领域,从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着手,探明了害虫定位茶树和天敌寻觅害虫的化学生态学机制。曾获国家级...
-
程顺和
程顺和(1939.9.2)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江苏溧阳,1962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四十余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其中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分别是我国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扬麦10、11、12、21等抗白粉病系列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实现了“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扬麦13适应了我国小麦品质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是我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促使长江下游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扬麦16填补了生产上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成熟早的大面积小麦品种的空白,实现了迟播早熟高产,保障了稻麦周年增产,连续八年被列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
-
邹学校
邹学校,1963年7月24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蔬菜育种专家,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获农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园艺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长期从事辣椒育种及资源创新。收集、保存了国内数量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了一批优异辣椒育种材料,创制出应用范围最广的辣椒骨干亲本,育成了适应不同时期市场需求的系列辣椒新品种,突破了辣椒品种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主持选育辣椒新品种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先后出版《辣椒遗传育种学》等著作21部,在《MolecularPlant》、《AmericaJournalofBotany》、《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9名。19...
-
范云六
范云六(女)(1930.5.16-)农业生物工程专家。出生于湖南长沙市。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HarvestPlus项目中国负责人。长期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农业分子生物技术科研工作,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80年代初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在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创建了高抗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的水稻新种质资源;在我国首先注意了植物转抗虫基因失效的问题,采取多基因的复合杀虫路线获得成功,为作物持久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开发植酸酶,获得了完全能够满足饲料需要的高植酸酶活性玉米,可节省工业生产植酸酶添加剂的能源消耗,促进畜禽生长发育,减少粪便磷对环境的污染。为解决我国广大人群中患有乳糖不耐症(牛奶消化不良)的困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乳糖酶,解决了乳糖酶产量低、胞内酶提取困难等问题,...
-
戴景瑞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生,男,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实现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并应用于生产;70年代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综3和综31,继而用这两个系育成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优良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以上;利用体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育成了抗小班病C小种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并阐明了雄性不育性与感病性之间的关系;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玉米转基因的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制成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并在分子水平上划分了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探索了玉米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组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并发展成为居国际前列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5项。培养博士后多名,博士和硕士60多名。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和编著《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专/编著4部。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