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智远
方智远,1939年9月3日生,湖南省衡阳县人,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现为该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第一至第五届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八、第九届副会长,北京市科协第六、第七届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主持甘蓝遗传育种。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于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70年代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DGMS79-399-3,带领课题组创建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等成果,对我国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遗传育种有重要指导作用。50余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先后育成20余个不同类型优良甘蓝新品种在全国各地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198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1991、1998、2014),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或参编《中国蔬菜育种学》、《蔬菜学》等著作10余部,在Euphytic、《园艺...
-
傅廷栋
傅廷栋,1938年9月生,男,汉族,广东郁南人,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共党员。1960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1965年该校遗传育种研究生毕业,1981-1982年在原西德合作油菜研究。曾任国际油菜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2005-2009)、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油菜产业协会会长。长期从事油菜研究,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发现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为杂交油菜实用化道路铺平了道路。”(Robbelen,1991);在世界油菜杂交种应用的第一个10年(1985-1994),只有中、加、澳等国共注册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约有70%是利用他发现的PolCMS育成的。他育成优质油菜杂交种15个,累计推广近亿亩;2017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抗根肿病(4号小种)的油菜杂交种华油杂62R。在北方麦后的秋闲地、在南方稻后的冬闲田研究和推广复种饲料(绿肥)油菜,对保护生态、解决秋冬青饲料不足和盐碱地开发有重要意义,正在大...
-
官春云
官春云(1938.2.21-)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蒙古族,出生于湖北荆州。1959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科协副主席等职。他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油菜器官分化和产量形成基本规律,已成为油菜栽培理论的精髓;提出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增产;提出了油菜光温生态的4种类型和地理分布,对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提出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的新方法,主持育成品种15个,推广面积1.5亿多亩,其中8个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品种;育成3个转基因油菜新品系(抗虫品系T5、不育系15、恢复系742),已完成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主持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QTL定位;此外确认新疆野生油菜是SinapisarvensisL.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是一个新的种质...
-
盖钧镒
盖钧镒(1936.6.5-)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7年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1968年该校作物遗传育种在职研究生毕业。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豆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大豆研究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和数量遗传研究,发表论著430余篇册,并致力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创建。主要成就和贡献:1.搜集、研究以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2万份,揭示该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潜势,按产量、抗病虫性、品质、耐逆性、育性等建立目标性状的种质发掘、遗传机制和选育创新的10个研究系列,创造出一批优异种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种质研究推进到基因组学领域,合作构建大豆遗传图谱并标记定位6个连锁的抗SMV基因和农艺品质性状的QTL;建立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及遗传基础分析;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针对大豆黄河中下游起源假设提出支持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野生群体的分子遗传学论据。2.主持国家大豆育种攻关;主持或参加育成南农73-935、南...
-
李佩成
李佩成(1934.12.26)农业水土工程及水资源与环境专家。1934年农历12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乾县。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专业;1963~1966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副博士学位毕业。曾任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点博导、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等职。现任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中德合作)主任,长安大学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为建立农业领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体系做了奠基性工作。创立排灌井群渗流计算"割离井法"理论,解决了井群设计中重大难题;合作研发成功黄土辐射井,出水量比当地其它井型大8-12倍,推广10余省市,效益巨大,并从理论上突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研究轻型井,获国家发明四等井;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地下水利用》统编教材。前瞻性提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及相应技术方法,用于防治盐渍灾害,扩大灌溉水源,成效显著,仅据关中灌区统计,改良土地60余万亩,用于救治西安水荒,水荒得到缓解。开拓性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
管华诗
管华诗(1939年8月),海洋药物与生物工程制品专家。山东省夏津县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山东省科协主席。长期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首创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后又相继研制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宁等3个海洋新药和系列生物功能制品,且均实现产业化。系统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规模化制备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以糖库为基础,目前在研的4个一类候选海洋新药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主持编著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为我国海洋中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
-
林浩然
林浩然(1934.11.29-)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系统而创造性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一)和加拿大R.E.彼得(R.E.Peter)教授合作,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将这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建立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在国内外推广,获得显著应用成效,对我国鱼类养殖产量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LinpeMethod”(林彼方法)。(二)阐明激素调节鳗鲡生殖活动的作用机理,建立埋植性类固醇激素诱导鳗鲡性腺发育成熟的新方法,为鳗鲡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关键技术路线。(三)阐明鱼类生长激素分泌和鱼体生长受多种神经内分泌因子调节以及相关功能基因的作用机理,证明鱼类消化道能吸收这些因子而明显促进生长,为新型鱼类促生长剂的研制与应用奠定基础。(四)指导研究团队和企业合作,创建石斑鱼生殖与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
-
李文华
李文华(1932.1.15-)生态学和森林学家。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1961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森林生态和资源生态工程的研究:专著《西藏森林》填补了地区空白,为高原森林保护与合理利用起到了奠基作用;建立了高原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模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领导西南资源开发研究,为国家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倡导生态农业研究,使千烟洲模式成为红壤丘陵整治的典范;组织领导《人与生物圈》等多项大型国际科研计划;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科学经营,区域生态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守仁
刘守仁(1934.3.21-)羊与羊毛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绵羊育种和牧业工程科技研究。创立绵羊血亲级进育种法,打破了传统育种方法中血亲近交的禁区,培育出适应性强、体大、毛产量高的军垦细毛羊。提出建系新理论,率先采用血清转蛋白、基因定位和两月龄羔羊特殊培育等方法,育成5个获部级奖的新品系。独创品种品系齐育共进的育种配套技术,育成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两次主持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中美羊和U系羊繁育与基地建设,创建了独具我国特色的科、教、牧结合,育种、繁育、商品生产一体化的繁育工程体系。组建28个团场联合的产业化绵羊胚胎公司,为25个省区提供种羊12万余只。主持国家北羊南移工程,在浙、滇、川、鄂、赣五省山区建立了细毛羊生产模式示范区,攻克了国毛净毛率低,纤维匀度差等北方无法解决的难题,促进了区域生态、资源利用和农民致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励多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秀梵
刘秀梵(1941.5.19)动物传染病学专家。江苏省靖江市人。1965年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兽医专业,曾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修,在美国农业部禽病和肿瘤学实验室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访问教授。现任扬州大学教授,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畜禽传染病流行病学与发病机理研究。在禽流感、新城疫等重要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机理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研制出用于禽流感(H9N2亚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等疫病预防的7种新型疫苗,取得了新兽药证书(其中两个为一类新兽药证书),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中国农业英才奖和何梁和利科技创新奖。主编了《新城疫》、《兽医流行病学》和《单克隆抗体在农业上的应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80多名,指导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入选世界兽医家禽协会荣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