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继周
任继周,1924年11月7日出生于山东,男,汉族,山东平原人,草地农业科学家。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后留校进修2年。曾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国际草原学会(IRC)常设委员会委员两届。现任中国草学会资深顾问、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草业科学教学与研究。创立了草原气候-土地-植被综合分类法,为当前世界唯一适用于全球的草地分类系统;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为广大牧区采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创立了评定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结束了世界各地不同畜产品不能比较的历史,为国际权威组织采用;提出了草业科学的3个界面、4个生产层的多维结构科学框架;提出的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为草业科学开辟了研究新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农业伦理学与农业系统发展史研究。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草业科学论纲》、《草业大辞典》、《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等专著18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省部级一等奖一次;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被人事部等部委授...
-
荣廷昭
荣廷昭,男,汉族,1936年1月生,重庆壁山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多途径培育雄性不育新材料,筛选到西南玉米转基因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选育出集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于一体的玉米自交系30余个和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杂交种40余个,累计推广近亿亩。较早率领团队开展甜糯等鲜食玉米研究。针对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寡照,土地瘠薄,许多地方不适合发展籽粒玉米生产,更适合发展以收获营养体为主的饲草料生产,又组织力量开启饲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迄今已育成一批生长繁茂、抗逆性强、耐刈割的新型饲草玉米品种。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培养研究...
-
马建章
马建章(1937.7.20-)野生动物学专家。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1960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曾任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及野生动物杂志社社长和主编。长期从事野生动植物生态与保护管理工程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我国野生动物学科和野生动物管理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结合我国国情首次提出保护、驯养、利用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提出创立的濒危物种的管理、生境选择与改良、环境容纳量等理论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等,并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野生动物管理学》和《自然保护区学》,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事业和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山仑
山仑(1933.1.19-)作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专家。出生于山东省龙口。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我国旱地农业的学术带头人。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及发展旱农生产的若干新论点。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的生理生态领域,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根据。提出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适应及调节这一新概念,并研制出属国内外首创的,使作物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一定程度结合的新型抗旱剂,被认为是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国舫
沈国舫(1933.11.15-)林学及生态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的学科带头人。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造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第一个提出了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主持起草了《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曾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后期着力从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咨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石玉林
石玉林,1936年1月2日生,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长期从事土地资源与区域开发研究工作。现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等职。主编或参加主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研究》、《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国国情分析》(其中,主编了《开源与节约》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专著)、《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全国农业荒地研究》分别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新疆土壤地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资源百科全书》(主编了该书的“总论”)为副主编、《资源科学》专著,这三部资源专著,在我国资源科学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世纪初,参加国务院交办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等十个项目的研究与编写。提出若干重要...
-
石元春
石元春,193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87-1995年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盐渍土发生与改良方面研究。早期在我国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及其分类、地理和时空上的发展演替系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1973-1993年从事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研究20年,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并在治理实践上取得重要突破。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中担任“六五”科技攻关专家组组长,“七五“科技攻关首席专家。该项目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先后参加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的科技战略研究并任首席农业专家。2004年至今从事生物质科技和产业化方面研究。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决胜生物质》等学术著作15部,发表论文260余篇。个人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和何良何利农业科学奖;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
-
束怀瑞
束怀瑞(1929.9.26-)果树学专家。山东省淄博市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曾任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组长。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果树根系生物学、果树碳、氮营养有较深入研究,有多处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创造了《山丘果园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平原地起垅沟草制》,前一项被列入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果树根系生态变异大,环境反应极敏感的不全整功能补偿结构”,“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论点指导果树生产创造百万亩果园节水节肥,平均产量由129公斤/亩提高到1010公斤/亩,是全国苹果平均产量的2.6倍,创效益56亿元,《山东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果园土肥水与优质丰产关系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果树栽培生理学》,副主编《果树研究法》高等农业院校统用教材,编著有现代科技专著《苹果学》等,发表果树根系、碳氮营养等主要学术论文30...
-
孙九林
孙九林,1937年8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盐城县。中共党员。著名资源学家,地球与农业信息科学专家。我国资源环境信息科学与技术、农业信息科学、旅游信息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64年8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国科联世界数据中心执委会委员。现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名誉顾问、中科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大学大数据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土资源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委主任、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研究院学委会委员、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技术委员会主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等。长期从亊信息科学在地理资源生态及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主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首次提出国土资源信息科学管理体系、统计型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区域开发模型体系、国土资源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率先建成多层次适合国土规划和宏观管理的信息系统并推广到全国使用。90年代率先建成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为全国遥感估产系统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主持国家自然资源綜合开发决...
-
王明庥
王明庥(1932.3.12-)林木遗传育种学家。湖北枝江人。1961年获前苏联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历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教授。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和实用的《林木遗传育种学》。自七十年代以来,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的研究。针对我国黄淮、江淮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自然条件,解决了大规模选育和推广适生优良品种,并相应改变了杨树栽培的方法,创立了新的栽培模式,使工业原料林资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为了当地新兴的支柱产业。目前他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现有遗传资源评价的结果及开展双列杂交,创造新种质,选育新品种,同时通过杨树功能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的研究,对栽培的南方型杨树在速生性、木材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良。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