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懋华
汪懋华,1932年11月11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1956年毕业于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系。1962年获前苏联农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84-1990曾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1991.1-1993.1受原国家教委选派到曼谷亚洲理工学院(AIT-国际性研究生院)农业与食品工程系和能源技术系任客座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专长于电气、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科技农业应用研究。1985-2003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兼农业工程学科组组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等。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农业工程科技专家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承上启下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先后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工程专家组成员,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技术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和国际农业工程协会农村电气化与能源分会副理事长,英国农业工程协会、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
-
吴明珠
吴明珠(女),(1930.1.3-)园艺学专家。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疆甜西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主持选育经过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的甜瓜西瓜品种达30个。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以及同行用其亲本所育品种推广面积覆盖新疆北疆及吐哈盆地主要商品瓜区的80%。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最早开始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在国内率先采用远生态、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回交及辐射育种等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优质抗病的甜西瓜新品种,创造了一批新的种质资源。利用生态差异,长期在新疆和海南两地进行南北选育,创造了一年四季高速育种的成功实践。在世界上首先转育成功单性花率100%的脆肉型(哈密瓜型)优质自交系,已应用于生产。建立了甜瓜育种和无土栽培的技术创新体系。曾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夏咸柱
夏咸柱,男,中共党员,1939年1月出生,江苏建湖人。动物病毒学家。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同年参军入伍。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成员,技术一级,文职特一级。2003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农业学部副主任。长期从事军用动物、野生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的防治研究。先后承担50余项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分离获得了严重危害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军警犬的犬瘟热病毒、轮状病毒、细小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10余种动物病毒,首次从病原水平上证明了这些疫病在我国的存在。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证实了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和冠状病毒对大熊猫的致死性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大型猫科动物虎与犬科动物犬和狐狸的感染;犬瘟热病毒和细小病毒对猴的致死性感染。系统开展了军用动物重要疫病的防治研究,成功地研制出“犬五联弱毒疫苗”等系列犬及经济动物、濒危野生动物病毒病预防用生物制剂。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狂犬病、禽流感、埃博拉等重要人兽共患病诊断及防治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
-
向仲怀
向仲怀(1937.7.3-)蚕学遗传育种专家。重庆市武隆县人。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家蚕基因库。建立了家蚕基因的连锁检索与定位系统和涵盖各染色体的近等位标记系统;新发现W-5等20多个基因。研究发现四川省灾害性蚕病壁虱病病源,为该病的有效防治解决了关键问题。主持育成优质高产蚕品种东钟×武七苏、日3×中5.6、夏芳×秋白3对,将L基因导入实用系统育成早期雌雄鉴别品种。近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SCIENCE》(306,1937-1940,2004)发表了该研究论文。是国际蚕学界知名的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洵
徐洵,1934年10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女,汉族,海洋生物工程专家。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UCSD生物遗传中心客座教授。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八十年代利用DNA重组技术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九十年代初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首次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检测的难题。率先克隆了我国海水鱼类基因,成功地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国内外率先破解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病毒-对虾白班病病毒基因组密码,为病毒防治奠定基础。近年又在国际首次报道了对虾天然免疫的分子基础(抗病毒因子和介导感染受体等)。2000年瞄准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生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培养出了一支从事深海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研究开发的学术团队,大量研究成果确定了实验室在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研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该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深海生物基因研发基地。曾获国家海...
-
赵法箴
赵法箴(1935.5.13-)海水养殖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莱州。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兼任农业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顾问等。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60年代中期,在主持获得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成功的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养殖对虾研究成功,为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试验和开发饵料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世界产权组织金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颜龙安
颜龙安(1937.9.16-)作物遗传育种专家。生于江西萍乡,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曾任江西省农科院院长,现任江西省农科院研究员。1970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2年开始杂交水稻繁殖制种高产技术研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1973年研究明确“野败”恢复基因的分布规律,1973年育成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1987年发现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1980年提出增大“三系”库容量的育种思路;八十年代以来,带领课题组选育出“献优63”、“新优752”、博优752等已大面积推广的超高产水稻新组合。获国家发明特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等奖项;主编、参编《杂交水稻繁制学》等著作3部,发表论文40余篇。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赛娟
陈赛娟(女)(1951.05.21-)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发现了一批新的白血病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与融合基因,揭示了白血病发病的新机制,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分子标志和靶标,并建立了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理,为制定分子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以AML中的两个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AML-M2b为研究对象,成功地实现了APL新型协同靶向治疗,并进一步将这一思路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在包括NatureGenetics、Science、LancetOncology、DevelopmentCell、JCI、JCO、NatureCommun.、Blood和PNAS在内的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引证数...
-
陈香美
陈香美(女)(1951.1.6-)肾脏病学专家。197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86年在日本北里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肾脏病学会第七届、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通过开展长期的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攻克了IgA肾病、老年肾损害的诊治技术难关,开创了我国血液净化质量改进和国产血液净化产品临床应用评价研究。在IgA肾病炎症与硬化细胞分子机理、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肾损害的早期诊断、评估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显著延缓了疾病进展。先后参加了汶川、芦山和鲁甸地震的危重伤员的抢救工作,引领我国地震挤压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的救治。建立了中国透析登记系统(CNRDS),首次提出了我国血液净化的基本数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血液净化标准化诊治规程,推广至全国,影响深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千余篇论文。主编专著15...
-
陈肇隆
陈肇隆(1950.09.29-)肝脏移植及肝脏外科专家。生于台湾高雄。1976年毕业于高雄医学大学,2003-2015担任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院长,现任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名誉院长。陈肇隆教授是台湾及亚洲肝脏移植的开拓者,1984年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并率先采用脑死亡定义,促成台湾在1987年达成亚洲第一个脑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韩国、香港早了10至12年,促成台湾器官移植医学的蓬勃发展。30多年来在肝脏移植领域不断寻求精进与突破,也创立多项台湾、亚洲及全球的肝脏移植纪录,并在活体肝移植维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之一。1994年完成台湾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1997年完成亚洲首例一肝两受的劈离式肝移植、1997年完成全球首例未输血活体肝移植、1999年完成台湾首例成人活体肝移植、2002年完成华人首例活体双肝移植、2013年完成台湾首例超减体积肝移植。陈教授对活体肝移植的技术与策略发展出多项创新与改良,并获得领先世界水平的成绩,发表SCI学术论文400余篇,担任AmericanJournalofTransplantation副主编及AnnalsofSurgery、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