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京
程京(1963.07.14-)医学生物物理学家(生物芯片方向)安徽省安庆市人。1992年毕业于英国史查克莱大学,获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回国前他关于“芯片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发表在1998年的NatureBiotechnology上,并以标题“Labonachip”成为该期封面故事,被当年Science评出的世界科技十大突破Biochip一项所引用。回国后他主持建立了国内急需的疾病预防、诊断和预后分子分型芯片技术体系,领导研制了基因、蛋白和细胞分析所需的多种生物芯片,其中部分芯片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进入临床应用,实现了生物芯片所需全线配套仪器的国产化,并打造了以中医现代化为核心的大健康管理平台。主持研制了生物芯片类产品及配套仪器共70余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共280余项、获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55个,欧盟CE证书39个,负责起草了8项用于临床诊断的生物芯片行业标准和14项国家生物芯片标准。实现了国产生物芯片类产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批量出口,累计销售收入...
-
陈志南
陈志南(1952.6-),男,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药物专家,江苏省宜兴市人。197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主任、空军专业技术少将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副总师、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基础与药学主任、陕西省科协副主席、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家顾问团成员、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中国药学会监事长、中国转化医学与生物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以及JBiolChem、Hepatology、《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杂志编委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军优秀教师、全军优秀研究生导师、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院校育才金奖、总后勤部科技金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军队科技创新群体、总后优秀教学团队、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荣获总后优秀共产党员、空军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长期从事细胞与分子医学基础和转化研究。原创性发现炎-癌相关分子CD147在癌进展中的多时相、多阶段和多节点的调控机制;首次发现恶性疟疾、COVID-...
-
丛斌
丛斌,1957年7月生,山东文登人,博士、教授、主任法医师、律师,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及法医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分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总编。全国人大常委,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曾任中国法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战略科技研究业绩:①2020年提出重大研究计划——冠状病毒与宿主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被国家自然基金委采纳并立项。②牵头组织696次香山科学会议,就“揭示生命领域三大科学题,解析人体信息能量网络机制”形成院士专家共识。③完成《中国法医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等三项战略咨询课题,被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规范采纳,评为工程院优秀战略咨询课题。④对法医学的知识体系架构,法医学与法律的逻辑关系等进行研究,首次阐明了法医学领域的相关重要科学概念,重新确定了法医学学科定义,并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大百科全书》;建立法医法学学科,主编《法医法学》统编教材;提出...
-
董家鸿
董家鸿,1960年3月8日生于江苏,男,汉族,江苏省灌云县人,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肝胆外科学家黄志强院士。曾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作为我国当代肝胆外科的领军人之一,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确立了病灶清除、脏器保护、损伤控制三要素平衡的系统化干预策略,构建了以可视化、可量化和可控化为特征的关键外科技术,破解了肝胆外科手术中定位、定量、定构和精控的系列难题,被誉为国际精准外科的开拓者。精准外科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胰腺外科、胃肠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肿瘤外科、介入治疗科等诸多临床专科领域,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从医30余年,带领团队“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屡屡突破外科的禁区,救治了数以万计来自海内外的复杂疑难肝...
-
丁健
丁健(1953.02.20-)肿瘤药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生命与健康专门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重点围绕抗肿瘤新靶向分子发现、新作用机制探明、新生物标志物确证这一系统研究目标,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抗肿瘤新药研发创制方面,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个候选新药在国内外处于临床I-III期临床研究,2个新药正在申报临床,另外有一批候选药物正在进行系统临床前研究。相关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其中获国内外专利授权70余项。在药物作用机制探索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系统阐明了一系列抗肿瘤化合物或候选新药的作用机制,发现了数个重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发表SCI学术杂志270多篇论文,他引57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
樊代明
樊代明(1953.11-),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第十一届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医学发展的宏观战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整合医学理论并付诸实践。先后承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获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求是实用工...
-
范先群
范先群(1964年6月-),男,眼科学专家,安徽淮南人。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主席,曾任亚太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范先群致力于眼科临床工作,主攻眼肿瘤和眼眶病,是我国眼恶性肿瘤和眼眶外科领域的主要开拓者。针对眼恶性肿瘤死亡率、眼球摘除率高的难题,创建眼动脉介入化疗技术体系和手术治疗模式,提高生存率和保眼率。针对眼眶手术看不清、定不准和风险高的难题,创建眼眶外科内镜导航关键技术体系,提高安全性和疗效。先后担任亚太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主席、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和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Fellow。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StemCell、AdvMaterials、Ophthalmology等发表论文300多篇,授权专利26个,成果转化4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杰出贡献奖、亚太眼科科学院首届创新者大奖、上海市科技精英。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范上达
范上达(1952.02.05-)肝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潮阳县人。现任香港养和医院肝脏外科及移植中心主任。范教授于香港玛丽医院接受医学训练,于1987年成为香港大学外科学系讲师,开始其教学事业,并于1993年获委任为外科学系讲座教授。范教授为四间外科学院院士,并持有四个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他在1988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担任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部主管;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担任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学系主任。1991年,范教授施行了香港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1996年,他领导的团队施行了世界首例成功的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手术。该手术突破了活体供肝的体积限制,被世界多个移植中心广泛采用,惠及无数肝病患者。他于国际医学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和临床报告,文章迄今累计大约800篇,深入探讨肝脏移植及各种亚洲常见的肝胆胰病症,包括肝细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内结石及急性胆胰腺炎等。2001年,范教授获香港大学颁发卓越研究成就奖。2005年,他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顾晓松
顾晓松,1953年12月2日出生,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中共党员。1980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98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南通医学院院长,南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发明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2020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0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神经科...
-
付小兵
付小兵(1960.08.14-)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四川省资阳市人。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马德里大学博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教授、创伤外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亚洲创伤愈合联盟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973“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创伤和创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主编出版《中华创伤医学》、《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和英文版《AdvancedTraumaandSurgery》等学术专著23部,参编30余部,在Lancet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以第二完成人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实”杰出青年奖、中国人民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