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天明
高天明(1960.10.30-),男,神经科学专家,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人。1985年7月及1988年7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精神健康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PharmacologicalResearch》及《NeuroscienceBulletin》杂志副主编。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神经保护及抗抑郁/焦虑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发现脑卒中神经元死亡的新机理—L-型钙通道功能降低,提出了“钙缺乏”学说,为研发神经保护药提供了若干新靶标;发现抑郁症发病的新机理—星型胶质细胞ATP释放减少,提出了“星型胶质细胞”学说,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药靶和新手段;发现调控抑郁/焦虑行为的若干神经环路,为神经调控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Medicine、NatureNeuroscience、Neuron、Jour...
-
韩德民
韩德民,1951年5月4日出生,男,汉族,辽宁大连人,耳鼻咽喉学专家。中共党员。1990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现任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国家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同时兼任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韩德民院士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成功在国内外推广。发现“腭帆间隙”,创建Han-UPPP新术式;创建鼻腔扩容术,被美国医学科学院王存玉院士评价为“鼻腔扩容术将影响鼻科学进步几十年”。主导国家重大咨询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承担国家“十一五”国自然等重点课题43项;培养...
-
郝希山
郝希山(1945.09.15-)肿瘤学家。河北省阜城县人。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现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肿瘤临床》及《CancerBiologyMedicine》主编等,兼任国际乳腺疾病协会常务理事、亚太抗癌组织联盟常务理事等职,曾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先后获得天津市“八五”、“九五”、“十五”立功奖章,被评为天津市特级劳动模范、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人事部,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郝希山院士致力肿瘤临床和科研四十余年,在肿瘤外科、肿瘤免疫治疗以及肿瘤流行病学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首创“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治疗胃癌,被认为是国际外科消化道重建领域里程碑式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率先创建实体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率先在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妇女乳腺癌筛查,提高了乳腺癌早期发现率。“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先后承担国家攻关课题、863...
-
韩雅玲
韩雅玲(1953.6.8-),心血管病专家。山东淄博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4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心内科主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及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危重冠心病的临床救治,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和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快速救治、个体化抗血栓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显著降低了危重冠心病的病死率。主持撰写和修订了多部中国临床指南和共识,主要论著发表于JAMA、JACC等高水平医学杂志。以第一完成人于2008年和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2项,军队或省部级一等奖5项。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盛寿
胡盛寿(1957.04.19-)心血管外科学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89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美国胸外科协会会员,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医师学会轮值主席。胡盛寿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建立了我国冠心病外科微创系列治疗技术,开拓了“复合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模式;创建我国首个心血管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从心肌细胞再生到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研制的系列研究成果;创立了主动脉-肺动脉“双根部调转手术(DRT)”,显著提高了我国复杂先心病治疗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支撑计划项目”等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
-
黄璐琦
黄璐琦,1968年3月生于江西,男,汉族,江西婺源人,中药资源与分子生药学专家。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国政协委员首届优秀履职奖。长期从事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研究工作。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摸清我国中药资源本底;牵头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解决了贫困地区种什么、如何种、如何卖的难题;提出和发展了“分子生药学”学科和道地药材形成理论,建立了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蒋建东
蒋建东(1958.11),男,药理学家,江苏省南京市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1988年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药学研究,发现小檗碱是新机理的降脂(及降糖)药物,揭示了小檗碱药物复杂体系的化学和生物学原理,结果被证实并应用于临床,提出了标本兼顾的药效云理论,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原创药物研究的典范。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抗感染药物技术体系,提出调控宿主细胞为机制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理论,并付诸实践。主持研究的抗新冠病毒化药已进入三期临床阶段。共发表SCI论文290余篇,获专利48项,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获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多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注重中国原创新药研究、开发及理论探索,强调临床运用,为我国药学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姜保国
姜保国,1961年4月10日出生,男,骨科学家,辽宁省沈阳市人。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长期从事创伤外科临床救治,致力于降低创伤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学术研究,是我国临床多发伤救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疗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个人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蒋建新
蒋建新(1962.12.12-),男,创伤与野战外科学专家,湖南邵阳新宁人。1995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战伤救治前沿技术研究室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战创伤领域高爆武器伤与创伤感染救治研究。开启现代爆炸性武器伤和创伤脓毒症分子遗传学研究,建立现代爆炸性武器致伤理论,破解爆炸冲击波致伤机制与防护难题,实现爆炸伤的能防可治;提出创伤感染病原学新理论,揭示内源性感染是危重伤并发感染的重要途径以及病原菌免疫逃逸感染机制,提出创伤脓毒症易感“创伤增敏”、分子遗传学等新机制;建立创伤感染诊治新的技术体系,实现创伤感染的预警识别与精准防治,使我国危重伤脓毒症防治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写入国家军用标准和创伤救治指南。多次赴青藏高原,将高原现代战伤救治成果应用于部队,曾参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以及多起爆炸事故的医疗救援。发表论文327篇,其中在CNS子刊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牵头制定行业标准2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主编专著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
李兰娟
李兰娟(女)(1947.09.13-)感染病(传染病)学家。浙江绍兴人。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作为我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录杂志发表200余篇,主编著作33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和第九届谈家桢科学奖临床医学奖。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