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树迅
喻树迅,1953年11月1日生,湖北麻城市人,棉花遗传育种专家。197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任我国农业棉花产业体系的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棉花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8项;主持或参加育成棉花新品种25个;在NatureGenetics、NatureBi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合著《中国短季棉育种学》等著作6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于振文
于振文(1944.6.22-)作物栽培学专家。辽宁省旅顺区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长期从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高产栽培理论,揭示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优质栽培生理机制,提出以氮肥后移和生育前中期低定额后期控制灌溉为核心技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理论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参编编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喻景权
喻景权,1963年11月19日生,男,蔬菜学家,浙江省金华市人。198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蔬菜专业,1994年在日本鸟取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设施蔬菜抗逆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建立了以提抗性、增光合、促坐果为核心的蔬菜抗逆高产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出除障因、增抗性并举的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研创出无土栽培SAS和LED精准补光等现代蔬菜栽培新方法,成果应用于我国设施蔬菜主产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指导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篇,提名论文2篇。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改平
张改平,动物免疫学和免疫膜层析快速检测技术专家。生于河南省内黄县。1993年获英国哈特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动物病毒致病机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监测技术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率先建立了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系统开展了动物免疫球蛋白Fc受体研究,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人类自身免疫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开展了动物病毒的免疫识别研究,建立了动物病毒免疫组学研究平台,绘制了主要动物病毒蛋白的B细胞识别图谱。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专利52项;发表研究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受美国Humana出版集团邀请为BiosensorsandBiodetection一书撰写了ImmunochromatographicLateralFlowStripTests,这是该技术首次被正式列入科研和教学工具书。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福锁
张福锁,1960年10月4日生,男,汉族,陕西省凤翔县人,植物营养学家,民主同盟成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1989年毕业于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国际作物营养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同年被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Science、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洪程
张洪程,1951年2月24日生,男,汉族,江苏南通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扬州大学教授,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30多项,在作物栽培耕作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以上成果相继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大面积应用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佳宝
张佳宝(1957.9.1-),男,汉族,江苏省高邮市人,土壤学家,中共党员。1982年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本科毕业,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硕士毕业,1990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大学博士毕业,获土壤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土壤水和物质循环系统模拟、土壤信息快速获取、土壤改良以及地力提升等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针对我国中低产田面临的土壤障碍因子多、地力水平低两大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创建了土壤障碍因子分类消减、激发式快速培肥地力、易涝渍农田水土联治等理论与技术体系,创新了土壤参数探测技术与设备,并作为带头人建立了我国农田试验站联网研究平台和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中低产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地力提升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新友
张新友(1963.8.6—),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河南省太康县人。1984年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2011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研究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一批聚合了野生花生优异性状的新种质,开辟了花生野生种质利用的有效途径;花生重要经济性状遗传与分子标记开发等育种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优质花生品种30余个,其中,豫花7号、15号、远杂9102等品种成为我国北方花生产区不同时期的主导品种。分别于2000年、2006年和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201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涌
张涌(1956.3.7-),男,家畜胚胎生物工程专家,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1987和1990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家畜胚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发现牛羊体外胚发育能力差的成因与关键调控分子,创建了良种牛羊胚胎规模化生产技术,推动了胚胎工程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最早获得成年耳细胞克隆山羊,揭示了牛羊克隆胚成胎率极低的成因和关键分子的调控作用,创建了牛羊克隆技术,推动了良种牛羊克隆的创新和发展;破解了牛羊基因编辑的难题,创建了基因编辑牛羊培育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抗病牛羊育种新材料,推动我国牛羊基因编辑抗病育种跃居世界前列。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振东
赵振东(1942.9.25)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山东省德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1983年获湖南农学院硕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在小麦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创新了品质育种方法与技术,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培育出高产广适小麦品种济麦22,连续8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发表论文77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农学奖、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5年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