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瑞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生,男,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实现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并应用于生产;70年代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综3和综31,继而用这两个系育成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优良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以上;利用体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育成了抗小班病C小种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并阐明了雄性不育性与感病性之间的关系;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玉米转基因的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制成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并在分子水平上划分了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探索了玉米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组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并发展成为居国际前列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5项。培养博士后多名,博士和硕士60多名。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和编著《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专/编著4部。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生,男,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实现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并应用于生产;70年代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综3和综31,继而用这两个系育成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优良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以上;利用体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育成了抗小班病C小种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并阐明了雄性不育性与感病性之间的关系;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玉米转基因的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制成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并在分子水平上划分了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探索了玉米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组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并发展成为居国际前列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5项。培养博士后多名,博士和硕士60多名。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和编著《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专/编著4部。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知名专家 > 院士专家 > 工程院院士 > 查看详情
戴景瑞
戴景瑞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生,男,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实现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并应用于生产;70年代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综3和综31,继而用这两个系育成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优良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以上;利用体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育成了抗小班病C小种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并阐明了雄性不育性与感病性之间的关系;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玉米转基因的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制成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并在分子水平上划分了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探索了玉米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组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并发展成为居国际前列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5项。培养博士后多名,博士和硕士60多名。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和编著《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专/编著4部。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生,男,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实现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并应用于生产;70年代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综3和综31,继而用这两个系育成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优良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以上;利用体细胞突...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微信扫码联系

    微信咨询

邀请费用:面议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13810808675
http://www.zgdfzk.com/index.php/gcyys/112740.html
详细介绍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生,男,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实现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并应用于生产;70年代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综3和综31,继而用这两个系育成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优良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以上;利用体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育成了抗小班病C小种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并阐明了雄性不育性与感病性之间的关系;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玉米转基因的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制成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并在分子水平上划分了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探索了玉米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组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并发展成为居国际前列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5项。培养博士后多名,博士和硕士60多名。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和编著《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专/编著4部。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一篇:范云六

下一篇:方智远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专家动态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