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伊君
  赵伊君(1930.11.26-)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编制的原子X(波函数和3-nj符号计算程序已在我国获普遍应用。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7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1930.11.26- )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编制的原子X(波函数和3-nj符号计算程序已在我国获普遍应用。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7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知名专家 > 院士专家 > 工程院院士 > 查看详情
赵伊君
赵伊君    赵伊君(1930.11.26-)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编制的原子X(波函数和3-nj符号计算程序已在我国获普遍应用。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7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1930.11.26-)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微信扫码联系

    微信咨询

邀请费用:面议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13810808675
http://www.zgdfzk.com/index.php/gcyys/113213.html
详细介绍
 

赵伊君(1930.11.26- )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编制的原子X(波函数和3-nj符号计算程序已在我国获普遍应用。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7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一篇:张锡祥

下一篇:赵梓森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专家动态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