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
孙立平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在80年代,孙立平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90年代之后,孙立平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
孙立平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 
在80年代,孙立平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之后,孙立平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孙立平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1999年,孙立平在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孙立平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
2001年,孙立平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孙立平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是为研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三个系列报告,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003年,孙立平出版《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同年提出“新失业群体”的概念;
2004年,孙立平出版《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和《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提出社会断裂的基础是社会权利的失衡。 
2005年,孙立平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中提出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的构想;出版《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提出利益博弈开始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和形塑利益格局的重要机制。 
2006年,孙立平出版《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提出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和重建社会基础秩序,并以此对“制度是如何失败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提出以延长社会学核心概念解释链条的方式,强化社会学学科的解释力度,以适应社会转型对社会学的新挑战。
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知名专家 > 高校教授 > 查看详情
孙立平
孙立平  孙立平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在80年代,孙立平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90年代之后,孙立平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
孙立平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  在80年代,孙立平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微信扫码联系

    微信咨询

邀请费用:面议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13810808675
http://www.zgdfzk.com/index.php/gxjs/4151.html
详细介绍
孙立平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 
在80年代,孙立平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之后,孙立平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孙立平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1999年,孙立平在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孙立平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
2001年,孙立平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孙立平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是为研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三个系列报告,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003年,孙立平出版《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同年提出“新失业群体”的概念;
2004年,孙立平出版《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和《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提出社会断裂的基础是社会权利的失衡。 
2005年,孙立平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中提出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的构想;出版《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提出利益博弈开始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和形塑利益格局的重要机制。 
2006年,孙立平出版《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提出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和重建社会基础秩序,并以此对“制度是如何失败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提出以延长社会学核心概念解释链条的方式,强化社会学学科的解释力度,以适应社会转型对社会学的新挑战。

上一篇:许伯源

下一篇:张国刚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 于际敬
    著名心理学专家
  •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 王吉鹏
    著名管理学者,集团管控专家
  •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源与环境专家
  •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动态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