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臣
/Upload/1575796381.jpg
张荣臣讲师介绍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个人履历获得过中央党校2000至2001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获得过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获得过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郑培民精神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得过广东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先进性教育征文特别奖。是多个高校和培训中心的特聘教授,集中讲授时政和党的建设理论课程。学说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学科,张荣臣自从事党建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题教学上。获奖材料其专著主要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
张荣臣讲师介绍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

个人履历
获得过中央党校2000至2001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获得过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获得过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郑培民精神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得过广东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先进性教育征文特别奖。是多个高校和培训中心的特聘教授,集中讲授时政和党的建设理论课程。
学说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学科,张荣臣自从事党建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题教学上。

获奖材料
其专著主要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产党执政――理论、历史、规律》(红旗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和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机制》(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此外,张荣臣还对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给予了关注,在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广泛涉及了党的思想作风和执政战略问题。比如发表在《紫光阁》2000年第8期上的文章《重视和加强对党的执政战略的研究》提出了党的执政战略问题。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1期上的文章《略论党内民主》,提出了党内民主发展的路向问题。发表在《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上的文章《关于列宁“遗嘱”问题》,提出了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党的领导人如何实现制度化的新老交替问题。
对一些现实中的党建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提出“以积极的姿态看待因特网对党的建设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5期)。“在党的建设中倡导求真务实精神”(《人民日报》2004年2月10日)。“贯彻党内监督要求真务实”( 《新京报》2004年2月18日)。“获得政治认同是最大的执政能力”( 《新京报》2004年9月20日)。“论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与党的理论创新的双重突进” (《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影响党执政安全的十大问题”( 《领导之友》2004年第6期)。“创造民主执政的党内环境” (《学习时报》2005年7月23日) 。“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内涵”(《前线》2005年第3期)。“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文汇报》2005年2月23日)。“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人民日报》2006年9月15日。“肩负起共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责任”《文汇报》2006年10月17日。“关于党内民主本源和发展路径的思考”(《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紫光阁》2007年第3期)。
在教学中,张荣臣从党校教学特点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共产党宣言》与党的建设”、“苏共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群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执政能力与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专题进行讲授。
张荣臣曾服务的客户
中央党校
张荣臣主讲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机制》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和实践》
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知名专家 > 高校教授 > 查看详情
张荣臣
张荣臣  张荣臣讲师介绍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个人履历获得过中央党校2000至2001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获得过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获得过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郑培民精神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得过广东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先进性教育征文特别奖。是多个高校和培训中心的特聘教授,集中讲授时政和党的建设理论课程。学说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学科,张荣臣自从事党建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题教学上。获奖材料其专著主要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
张荣臣讲师介绍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 个人履历 获得过中央党校2000至2001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获得过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获得过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郑培民精神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得过广东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先进性教育征文特别奖。是多个高校和培训中心的特聘教授,集中讲授时政和党的建设理论课程。...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微信扫码联系

    微信咨询

邀请费用:面议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13810808675
http://www.zgdfzk.com/index.php/gxjs/995.html
详细介绍
张荣臣讲师介绍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

个人履历
获得过中央党校2000至2001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获得过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获得过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郑培民精神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得过广东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先进性教育征文特别奖。是多个高校和培训中心的特聘教授,集中讲授时政和党的建设理论课程。
学说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学科,张荣臣自从事党建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和专题教学上。

获奖材料
其专著主要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产党执政――理论、历史、规律》(红旗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和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机制》(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此外,张荣臣还对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给予了关注,在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广泛涉及了党的思想作风和执政战略问题。比如发表在《紫光阁》2000年第8期上的文章《重视和加强对党的执政战略的研究》提出了党的执政战略问题。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1期上的文章《略论党内民主》,提出了党内民主发展的路向问题。发表在《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上的文章《关于列宁“遗嘱”问题》,提出了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党的领导人如何实现制度化的新老交替问题。
对一些现实中的党建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提出“以积极的姿态看待因特网对党的建设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5期)。“在党的建设中倡导求真务实精神”(《人民日报》2004年2月10日)。“贯彻党内监督要求真务实”( 《新京报》2004年2月18日)。“获得政治认同是最大的执政能力”( 《新京报》2004年9月20日)。“论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与党的理论创新的双重突进” (《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影响党执政安全的十大问题”( 《领导之友》2004年第6期)。“创造民主执政的党内环境” (《学习时报》2005年7月23日) 。“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内涵”(《前线》2005年第3期)。“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文汇报》2005年2月23日)。“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人民日报》2006年9月15日。“肩负起共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责任”《文汇报》2006年10月17日。“关于党内民主本源和发展路径的思考”(《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紫光阁》2007年第3期)。
在教学中,张荣臣从党校教学特点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共产党宣言》与党的建设”、“苏共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群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执政能力与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专题进行讲授。
张荣臣曾服务的客户
中央党校
张荣臣主讲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机制》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和实践》

上一篇:蔡乐苏

下一篇:李海清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 于际敬
    著名心理学专家
  •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 王吉鹏
    著名管理学者,集团管控专家
  •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源与环境专家
  •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动态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