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庄
刘若庄(1925.5.25-),北京人,物理化学家。[1]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刘若庄毕生致力于物理化学尤其是量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并取得优秀成果。在应用量子化学和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刘若庄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及计算量子化学研究。早期曾作氢键本质研究和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2]刘若庄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从事科学研究。[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3]20世纪60年代参加配位场理论方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及动态学,优选、改进并扩充了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了多种化学反应。[6]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对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光化学反应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6]1950年6月以“SpecificHeatbyMechanicalQuadratures”研究论文通过研究生答辩并发表于同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志》。1956年,在水分子间氢键键能一文中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并考虑到电子云之间的多极矩作用研究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优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点电荷的模型,被《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化学卷)》所引用。[3]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对加成反应从理论上提出了取代基可以改变反应物间作用能本质并影响反应机理的新观点。对异构化反应预言了某些不稳定异构体的存在,后为实验证实。揭示了自由基反应中负活化能产生的根源。用轨旋耦合作用阐明了自旋禁阻反应的起因。证明了在特定条件下,非断裂键的振动激发也可促进反应。目前侧重激发态反应势能面及相关光化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著有《量子化学基础》等。
刘若庄(1925.5.25-),北京人,物理化学家。[1]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 刘若庄毕生致力于物理化学尤其是量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并取得优秀成果。在应用量子化学和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 刘若庄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及计算量子化学研究。早期曾作氢键本质研究和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2] 刘若庄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从事科学研究。[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3] 20世纪60年代参加配位场理论方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及动态学,优选、改进并扩充了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了多种化学反应。[6]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对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光化学反应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6] 1950年6月以“Specific Heat by Mechanical Quadratures”研究论文通过研究生答辩并发表于同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志》。1956年,在水分子间氢键键能一文中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并考虑到电子云之间的多极矩作用研究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优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点电荷的模型,被《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化学卷)》所引用。[3] 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对加成反应从理论上提出了取代基可以改变反应物间作用能本质并影响反应机理的新观点。对异构化反应预言了某些不稳定异构体的存在,后为实验证实。揭示了自由基反应中负活化能产生的根源。用轨旋耦合作用阐明了自旋禁阻反应的起因。证明了在特定条件下,非断裂键的振动激发也可促进反应。目前侧重激发态反应势能面及相关光化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著有《量子化学基础》等。
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知名专家 > 能源科学专家 > 查看详情
刘若庄
刘若庄  刘若庄(1925.5.25-),北京人,物理化学家。[1]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刘若庄毕生致力于物理化学尤其是量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并取得优秀成果。在应用量子化学和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刘若庄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及计算量子化学研究。早期曾作氢键本质研究和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2]刘若庄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从事科学研究。[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3]20世纪60年代参加配位场理论方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及动态学,优选、改进并扩充了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了多种化学反应。[6]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对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光化学反应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6]1950年6月以“SpecificHeatbyMechanicalQuadratures”研究论文通过研究生答辩并发表于同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志》。1956年,在水分子间氢键键能一文中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并考虑到电子云之间的多极矩作用研究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优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点电荷的模型,被《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化学卷)》所引用。[3]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对加成反应从理论上提出了取代基可以改变反应物间作用能本质并影响反应机理的新观点。对异构化反应预言了某些不稳定异构体的存在,后为实验证实。揭示了自由基反应中负活化能产生的根源。用轨旋耦合作用阐明了自旋禁阻反应的起因。证明了在特定条件下,非断裂键的振动激发也可促进反应。目前侧重激发态反应势能面及相关光化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著有《量子化学基础》等。
刘若庄(1925.5.25-),北京人,物理化学家。[1]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 刘若庄毕生致力于物理化学尤其是量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并...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微信扫码联系

    微信咨询

邀请费用:面议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13810808675
http://www.zgdfzk.com/index.php/nyhg/48240.html
详细介绍
刘若庄(1925.5.25-),北京人,物理化学家。[1]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 刘若庄毕生致力于物理化学尤其是量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并取得优秀成果。在应用量子化学和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 刘若庄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及计算量子化学研究。早期曾作氢键本质研究和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2] 刘若庄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从事科学研究。[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3] 20世纪60年代参加配位场理论方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及动态学,优选、改进并扩充了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了多种化学反应。[6]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对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光化学反应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6] 1950年6月以“Specific Heat by Mechanical Quadratures”研究论文通过研究生答辩并发表于同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志》。1956年,在水分子间氢键键能一文中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并考虑到电子云之间的多极矩作用研究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优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点电荷的模型,被《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化学卷)》所引用。[3] 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对加成反应从理论上提出了取代基可以改变反应物间作用能本质并影响反应机理的新观点。对异构化反应预言了某些不稳定异构体的存在,后为实验证实。揭示了自由基反应中负活化能产生的根源。用轨旋耦合作用阐明了自旋禁阻反应的起因。证明了在特定条件下,非断裂键的振动激发也可促进反应。目前侧重激发态反应势能面及相关光化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著有《量子化学基础》等。

上一篇:胡国华

下一篇:崔冬梅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专家动态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