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顺庆
/Upload/1590722048.png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教授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与文论

教育背景

1980年 毕业于复旦大学, 同年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
1983年 获硕士学位。
1987年 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

海外高校兼职与讲学:
1998年、1999年 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及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2000年、2001年、2003年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2001年 台湾淡江大学“淡江讲座”受邀人
2002 年 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讲学一学期)
1987年、1995年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1992年-1993年 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1994年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
1999年 韩国岭南大学访问、讲学
2000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讲学
2007年5月 韩国又松大学访问
2007年8月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访问一个月
2007年10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犹他大学访问
学术团体职务:
1991年-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1996年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1998年- 四川省社科联常委
2000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4年- 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政府部门兼职:
1998年 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召集人
1999年 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2000年 四川省评奖委员会委员
2004年 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5年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
2008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社会荣誉

1990年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199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2年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3年 国务院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导
1998年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2001年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东方文论选》(教材)二等奖)
2003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获得者(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三等奖)
2005年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二等奖)
2005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比较文学)
2005年3月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获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四川省政府社科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二等奖三项( 1998年 、 2000年 、 2002年 、 2004年 、 2005年等)
2006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获得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三等奖)
2007年 四川省教学名师
2008年 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研究成果

论文:
[1]《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代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文学评论》 1999 年第 4 期。
[2]《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文艺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3]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化中国》 ( 加拿大 )1997 年第 3 期。
[4]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社会科学战线》 1997 年 1 期,《新华文摘》 1997 年 4 期全文转载。
[5] 《跨文化: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潮》,《中国比较文学》 1998 年 1 期。
[6]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立场》,《文艺报》 1999 年 6 月 8 日第 3 版。
[7]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8] 《老庄消解性话语解读方式及其“无中生有”的意义建构方式》,《复旦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9] 《寻求比较诗学研究的新路径》,《中国比较文学》 1997 年第 2 期。
[10] 《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人文杂志》 1997 年第 3 期。
[11] 《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学评论》 1997 年第 4 期。
[12] 《中世纪东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3]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文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4] Reconstucting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Wild Peony Press.Sydney 1997.6 .
[15]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中国比较文学》 1995 年第 1 期。
[16] 《对中国文论话语的探寻》,《人民日报•理论版》 1995 年 7 月 15 日。
[17]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 1996 年第 2 期。
[18]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 1996 年第 2 期。
[19] 《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中、西、印文艺思潮比较》,《外国文学研究》 1996年第4期。
[20] 《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比较》,《中国比较文学》 1996 年第 1 期。
[21] 《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文学评论》, 2000 年第 6 期。
[22]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 2001 年第 3 期。
[23] 《比较文学:百年问题回顾》,《社会科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 年 4 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8 期转载。
[24] 《汉语批评:从失语到重建》,《求索》 2001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1 年第 10 期转载。
[25]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 2003 年第 1 期。
[26] 《文明冲突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学术月刊》 2003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
[27]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3 年第 9 期转载。
[28]《在对话中建设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29]《写实主义的维度》,(台湾)《当代》杂志 2003 年第 2 期。
[30] 《学术大视野与文化建设》,《东南学术》 2003 年第 4 期。
[31]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河北学刊》 2003 年第 5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3 年第 6 期转载。
[32] 《跨文明研究: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 2004 年第 1 期转载。
[33] 《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34] 《重释文学性》,《湖南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车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4 年第 4 期。
[35] 《中西文论的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思想战线》 2004 年第 4 期。
[36] 《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河北学刊》 2004 年第 5 期。
[37] 《论西方文论中国化》,《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38] 《误读与文论的他国化》,《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4 期。
[39] 《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当代文坛》 2005 年第 2 期。
[40] 《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国比较文学》 2005 年第 2 期。
[41] 《问题与反思》,《文艺争鸣》 2005 年第 3 期。
[42] 《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43] 《跨文明研究:把握住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思想战线》 2005 年第 4 期。
[44] 《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45]《再说“失语症”》,《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6]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13期全文转载)。
[47]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48]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9] 《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50] 《打通中外,培养高素质学生》,《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1期。
[51] 《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52] 《比较文学与学术创新》, 《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53] 《跨文明研究的范式构成》,《新闻传播与研究》2007年第1期。
[54]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radig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West.
[55]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6]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著作:
[1] 《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编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
[2] 《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2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3] 《两汉文论译注》,编著, 4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文心同雕集》,选编, 20 万字,成都出版社 1990 年版。
[5] 《比较文学史》专著, 52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 《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专著, 12 万字,巴蜀书社 1995 年版。
[7] 《比较文学新开拓》,编著, 30 万字,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8] 《东方文论选》 ( 季羡林任名誉主编 ) ,主编, 70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出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 《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 与唐正序合编 ) , 33 万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10] 《自然、雄浑》,专著 ( 与蔡钟翔合著 ) , 30 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1]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编著 ( 与黄维梁合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2] 《中外比较文论史》,专著, 54 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3]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专著, 54 万字,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版。
[14] 《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编著, 73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23 万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6]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 106 万字,专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版。
[17] 《岁久弥光》,编著, 30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1 月版。
[18]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 30 万字,巴蜀书 2001 年 7 月版。
[19]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专著, 34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9 月版。
[20] 《雄浑与沉郁》专著, 18 万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21] 《比较文学论》,编著, 36 万字,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
[22] 《比较文学论》(台湾版),台湾扬智出版公司 2003 年版。
[23] 《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论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 年版。
[24] 《比较文学学》,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25]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主编,巴蜀书社2005年。
[26] 《比较文学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7] 《中华文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 《雅论与俗论之辩》,专著(合著),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29] 《跨越异质文化》 ,专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月。
[30] 《文心永寄》,编著,巴蜀书社2007年3月。
[31] 《中西比较诗学史》,专著,巴蜀书社2008年。
其他成果:
[1]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1996年-2000年
《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
批准文号: 96AZW015 号,经费: 6 万元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
[2] 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 1998年-2001年
《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批准文号: 98JAQ750.11-44018 ,经费: 2.2 万元
获四川省社科二等奖。
[3] 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2000年-2003年
《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
经费: 10 万元
获四川省社科一等奖。
[4]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 2000年-2003年
《比较文学研究》 经费: 2 万元
[5] 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 2002年-2005年
《中外文论比较研究》
批准文号: 02BWW001 ,经费: 6.5 万元
[6] 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2000年-2004年
《原典导读与中文学科人才培养》
经费: 4 万元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7] 国家社科基金:2007年-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
批准文号:07BWW004,经费:9万元
[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经费:15万元

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知名专家 > 智库专家 > 查看详情
曹顺庆
曹顺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教授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与文论 教育背景 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 1983年获硕士学位。 1987年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 海外高校兼职与讲学: 1998年、1999年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及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讲学两学期) 2000年、2001年、2003年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讲学两学期) 2001年台湾淡江大学&ldqu...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微信扫码联系

    微信咨询

邀请费用:面议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13810808675
http://www.zgdfzk.com/index.php/zkzj/110027.html
详细介绍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与文论

教育背景

1980年 毕业于复旦大学, 同年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
1983年 获硕士学位。
1987年 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

海外高校兼职与讲学:
1998年、1999年 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及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2000年、2001年、2003年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2001年 台湾淡江大学“淡江讲座”受邀人
2002 年 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讲学一学期)
1987年、1995年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1992年-1993年 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1994年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
1999年 韩国岭南大学访问、讲学
2000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讲学
2007年5月 韩国又松大学访问
2007年8月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访问一个月
2007年10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犹他大学访问
学术团体职务:
1991年-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1996年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1998年- 四川省社科联常委
2000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4年- 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政府部门兼职:
1998年 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召集人
1999年 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2000年 四川省评奖委员会委员
2004年 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5年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
2008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社会荣誉

1990年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199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2年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3年 国务院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导
1998年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2001年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东方文论选》(教材)二等奖)
2003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获得者(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三等奖)
2005年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二等奖)
2005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比较文学)
2005年3月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获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四川省政府社科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二等奖三项( 1998年 、 2000年 、 2002年 、 2004年 、 2005年等)
2006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获得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三等奖)
2007年 四川省教学名师
2008年 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研究成果

论文:
[1]《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代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文学评论》 1999 年第 4 期。
[2]《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文艺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3]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化中国》 ( 加拿大 )1997 年第 3 期。
[4]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社会科学战线》 1997 年 1 期,《新华文摘》 1997 年 4 期全文转载。
[5] 《跨文化: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潮》,《中国比较文学》 1998 年 1 期。
[6]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立场》,《文艺报》 1999 年 6 月 8 日第 3 版。
[7]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8] 《老庄消解性话语解读方式及其“无中生有”的意义建构方式》,《复旦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9] 《寻求比较诗学研究的新路径》,《中国比较文学》 1997 年第 2 期。
[10] 《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人文杂志》 1997 年第 3 期。
[11] 《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学评论》 1997 年第 4 期。
[12] 《中世纪东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3]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文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4] Reconstucting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Wild Peony Press.Sydney 1997.6 .
[15]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中国比较文学》 1995 年第 1 期。
[16] 《对中国文论话语的探寻》,《人民日报•理论版》 1995 年 7 月 15 日。
[17]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 1996 年第 2 期。
[18]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 1996 年第 2 期。
[19] 《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中、西、印文艺思潮比较》,《外国文学研究》 1996年第4期。
[20] 《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比较》,《中国比较文学》 1996 年第 1 期。
[21] 《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文学评论》, 2000 年第 6 期。
[22]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 2001 年第 3 期。
[23] 《比较文学:百年问题回顾》,《社会科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 年 4 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8 期转载。
[24] 《汉语批评:从失语到重建》,《求索》 2001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1 年第 10 期转载。
[25]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 2003 年第 1 期。
[26] 《文明冲突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学术月刊》 2003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
[27]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3 年第 9 期转载。
[28]《在对话中建设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29]《写实主义的维度》,(台湾)《当代》杂志 2003 年第 2 期。
[30] 《学术大视野与文化建设》,《东南学术》 2003 年第 4 期。
[31]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河北学刊》 2003 年第 5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3 年第 6 期转载。
[32] 《跨文明研究: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 2004 年第 1 期转载。
[33] 《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34] 《重释文学性》,《湖南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车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4 年第 4 期。
[35] 《中西文论的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思想战线》 2004 年第 4 期。
[36] 《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河北学刊》 2004 年第 5 期。
[37] 《论西方文论中国化》,《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38] 《误读与文论的他国化》,《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4 期。
[39] 《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当代文坛》 2005 年第 2 期。
[40] 《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国比较文学》 2005 年第 2 期。
[41] 《问题与反思》,《文艺争鸣》 2005 年第 3 期。
[42] 《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43] 《跨文明研究:把握住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思想战线》 2005 年第 4 期。
[44] 《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45]《再说“失语症”》,《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6]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13期全文转载)。
[47]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48]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9] 《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50] 《打通中外,培养高素质学生》,《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1期。
[51] 《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52] 《比较文学与学术创新》, 《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53] 《跨文明研究的范式构成》,《新闻传播与研究》2007年第1期。
[54]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radig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West.
[55]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6]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著作:
[1] 《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编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
[2] 《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2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3] 《两汉文论译注》,编著, 4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文心同雕集》,选编, 20 万字,成都出版社 1990 年版。
[5] 《比较文学史》专著, 52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 《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专著, 12 万字,巴蜀书社 1995 年版。
[7] 《比较文学新开拓》,编著, 30 万字,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8] 《东方文论选》 ( 季羡林任名誉主编 ) ,主编, 70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出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 《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 与唐正序合编 ) , 33 万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10] 《自然、雄浑》,专著 ( 与蔡钟翔合著 ) , 30 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1]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编著 ( 与黄维梁合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2] 《中外比较文论史》,专著, 54 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3]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专著, 54 万字,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版。
[14] 《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编著, 73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23 万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6]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 106 万字,专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版。
[17] 《岁久弥光》,编著, 30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1 月版。
[18]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 30 万字,巴蜀书 2001 年 7 月版。
[19]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专著, 34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9 月版。
[20] 《雄浑与沉郁》专著, 18 万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21] 《比较文学论》,编著, 36 万字,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
[22] 《比较文学论》(台湾版),台湾扬智出版公司 2003 年版。
[23] 《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论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 年版。
[24] 《比较文学学》,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25]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主编,巴蜀书社2005年。
[26] 《比较文学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7] 《中华文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 《雅论与俗论之辩》,专著(合著),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29] 《跨越异质文化》 ,专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月。
[30] 《文心永寄》,编著,巴蜀书社2007年3月。
[31] 《中西比较诗学史》,专著,巴蜀书社2008年。
其他成果:
[1]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1996年-2000年
《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
批准文号: 96AZW015 号,经费: 6 万元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
[2] 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 1998年-2001年
《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批准文号: 98JAQ750.11-44018 ,经费: 2.2 万元
获四川省社科二等奖。
[3] 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2000年-2003年
《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
经费: 10 万元
获四川省社科一等奖。
[4]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 2000年-2003年
《比较文学研究》 经费: 2 万元
[5] 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 2002年-2005年
《中外文论比较研究》
批准文号: 02BWW001 ,经费: 6.5 万元
[6] 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2000年-2004年
《原典导读与中文学科人才培养》
经费: 4 万元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7] 国家社科基金:2007年-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
批准文号:07BWW004,经费:9万元
[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经费:15万元

上一篇:曹小奇

下一篇:曹淑敏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 吴振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 宋志勇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 教授
  • 宁向东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 汪同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数量经济所所长 研究员
  • 赵迎光
    韩都衣舍创始人

专家动态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