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孝
  刘昌孝(1942.04.01-)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昌孝同志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应用遍及国内数百单位,被发表在国内外的4700多篇论文中采用或引用。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7个新药证书,参与20多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40余篇,中英文专著17本。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曾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得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1942.04.01- )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昌孝同志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应用遍及国内数百单位,被发表在国内外的4700多篇论文中采用或引用。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7个新药证书,参与20多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40余篇,中英文专著17本。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曾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得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知名专家 > 院士专家 > 工程院院士 > 查看详情
刘昌孝
刘昌孝    刘昌孝(1942.04.01-)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昌孝同志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应用遍及国内数百单位,被发表在国内外的4700多篇论文中采用或引用。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7个新药证书,参与20多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40余篇,中英文专著17本。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曾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得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1942.04.01-)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昌孝同志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微信扫码联系

    微信咨询

邀请费用:面议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13810808675
http://www.zgdfzk.com/index.php/gcyys/112626.html
详细介绍
 

刘昌孝(1942.04.01- )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昌孝同志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应用遍及国内数百单位,被发表在国内外的4700多篇论文中采用或引用。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7个新药证书,参与20多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40余篇,中英文专著17本。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曾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得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一篇:黎介寿

下一篇:廖万清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专家动态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