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右)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深谈》节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理解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杨伟民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概括,“十四五”规划纲要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三个化”。
第一是数字化或者智能化。“十四五”规划纲要把数字化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任务来看待,就是放大了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数字产业再加上经济数字化,整个经济会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
第二是绿色化。过去在追求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某些地方甚至是破坏。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意味着未来产业必须越来越绿色化、低碳化,用越来越少的碳排放来实现产值产量。
第三是高端化。高端化不是说产品一定要多贵,不一定就是奢侈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一批高端品牌,我国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发展符合现代消费需求方向的产业,也是一个高端化的过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深谈》节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现代产业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概括,我为什么要这样概括,是要纠正对传统产业的一些偏见。”杨伟民说,现在存在一种倾向,各地都在搞战略性新兴产业,搞这些高大上的产业,观察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很多都写要发展新兴产业,但把传统产业丢掉了。
“我国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小巨人’恰恰来自于坚持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店、老厂,恰恰来自于传统产业。比如生产螺丝钉,上百年干一件事,生产一个产品,才能把螺丝钉做好。”杨伟民指出,相较于日本和德国,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