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坚实基础。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2—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达到7.0%,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预计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大台阶。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2—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298亿元增长到21737亿元,自2013年起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目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1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快速涌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断增强。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相继实施,持续支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19年的2.64∶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以实现。2013—2019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300万人以上,在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2—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长到30733元,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0.6%。中华民族即将从整体上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减贫史乃至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持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在监测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46.6%,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超过70%,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能源资源消费更加集约,2019年每万元GDP能耗为0.49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24.5%;每万元GDP水耗67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38.8%。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主要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良好开局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尽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但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今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日益凸显。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需求潜力,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上中下游产业链,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27%,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我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和目的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上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我国市场的潜力和成长性进一步释放,超大规模的优势更加突出。这有利于更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效应,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扩大回旋余地,有利于缓解风险挑战冲击。
人口质量红利不断显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劳动力已超过1.7亿人,每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保持在8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快速形成。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世界排名第十四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位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动力。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和拓展,产业持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方式不断变革,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智能+”与已有行业和产业相互融合,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必将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全面提升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关键作用。
城市群和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日益增强。我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加快形成生产要素聚合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城市间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广覆盖、多层次、多节点的综合交通和快速通道体系加快形成,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更加便利密切,生产要素跨区域迅速流动、聚集和扩散的条件日益完备,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所有这些,将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的流动、聚集和扩散方式,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不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绿色发展将拓展巨大发展空间。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扩展,发展潜力将得到释放。未来5年,我国生产方式将继续向节约型、集约型转变。到2025年,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将进一步下降,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将释放巨大的需求潜力,创造新的供给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本文原载于11月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