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2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峰会”在成都举行。峰会期间,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发表了题为“2023年宏观经济怎么走”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分别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对明年宏观经济的政策进行了把脉。
连平认为,今年美联储的连续激进加息是制约国内货币政策空间的主要因素。明年随着美联储加息势头放缓,国内货币政策可以伸缩的空间也会相应变宽。他预计,明年货币政策一定会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一种偏松的调节在2023年发挥其作用。
明年财政政策仍将较为积极
“从财政政策角度去看,我认为鉴于目前内外形势分析,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会实施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点可能性很大。”连平指出。
近年来,中国财政政策基本上都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2023年的积极程度不会亚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预计会比较接近2020年疫情发生时。连平认为,在消费、房地产、出口压力都较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不太可能改变它的积极姿态。
而对于财政是否还有能力继续进行较大幅度扩张的疑问,连平表示,“以政府部门目前的债务状况和杠杆水平,来继续执行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有能力的。”
在他看来,鉴于存在强大的国有经济成分,中国政府部门的资产情况要明显好于欧美国家,“对中国来说,政府的债务水平和杠杆水平的控制要求有条件适当再宽松些。2023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推行是有必要的,同时也有较好的条件。”
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空间有限
今年来,美联储进行了历史上较为罕见的激进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限从年初的接近零快速升至目前的约4%。11月初美联储再度宣布加息,这已是美联储年内实施的第四次75个基点加息。
目前有不少分析认为,经过连续多次大幅加息后,美联储或将调整加息步伐,适当收窄加息幅度。但也有观点对于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依然不乐观。
展望未来美联储可能的加息节奏,连平判断,明年美联储加息空间有限,预计最快在明年四季度后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在维持一个不太长的中性阶段后将向松的方向调整。“鉴于通胀走缓和增长加速下行,估计在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美联储再加息两到三次,加息过程基本上就走到尾声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有可能会达到4.5%到5%的区间。”
他进一步表示,未来如果美联储的紧缩政策趋缓,国内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也会变得宽松一些,“这样一来,国内承受的压力到明年就会开始慢慢缓解。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可以调节的空间将会增大,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力度稍大一些的降准降息。”
不过连平也坦言,鉴于2023年物价运行总体上会相对平缓,预计明年国内货币政策将是稳健基调下的偏松调节,“主要还是配合经济增长,尤其是配合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投下去一块钱,能够或者应该能够拉动的社会资金是好几块钱,但如果金融不配合,财政在那里单打独斗,其积极效应将会大打折扣,就会达不成宏观政策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货币政策一定会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一种偏松的调节在2023年发挥其作用。”
大规模刺激政策不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市场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国内正在酝酿超大规模的政策刺激方案。
对此,连平认为,2023年实施超大规模刺激政策可能不太现实。“一是这种政策没有针对性,因为现在经济上的关键问题首先是需求受到疫情的压制。如果疫情防控政策有了非常精准的做法,把对于消费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那消费需求会释放出来,经济增长就会回升。近年来,消费对整个GDP的贡献基本是在55%~65%,所以消费乏力,经济增长就会困难。这样的问题并非是通过大规模刺激所能解决的。因此搞超大规模的政策刺激,缺乏针对性。”
“除了消费之外,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严峻问题就是房地产。这个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政策是可以解决的,目前有关房地产市场和行业的支持政策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政策松动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连平这样表示。
在连平看来,目前并不具备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的金融条件。“金融支持能力是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关键。经过加入WTO后的改革和上市,2008~2009年银行体系资本实力得到大幅增强,流动性十分充裕,存款增速大幅高于贷款增速,银行业具有大规模投放信贷的能力。2009年投放的信贷是整个改革开放以来投放信贷的三分之一,当年信贷增速达到了32%。”
“如今还能这么做吗?现在信贷增长每年差不多在10%~12%波动,根据银行体系的资本金、流动性和存款状况和监管标准,信贷增长要达到13%也会非常吃力,要达到15%以上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迄今为止,间接融资仍占居主要地位。可见,脱离我国金融实际情况推行超大规模的政策刺激,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同时既缺乏针对性,也没有这种必要;甚至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来保驾护航,实施积极的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才能推动政策提质增效,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他指出。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