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方智库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讲师入驻通道

免费咨询热线:13810808675

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首页 > 专家观点 > 查看详情

展望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 作者:胡鞍钢

日期:2023-08-29 17:40:56   阅读:

展望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

作者:胡鞍钢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本文对我国未来五年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阶段的发展态势作出展望和定量分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加巩固,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呈中高速增长趋势,将迈进中等发达国家门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将显著提升,主要科技指标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加快构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和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加快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加快建设世界绿色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世界贸易强国。

Abstract




文丨胡鞍钢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络首发日期丨2023-07-24
引用格式丨胡鞍钢.展望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J/OL].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2023-08-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596.C.20230724.0912.002.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为此,我国提出了未来五年(2022—2027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放在首位,旨在使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最大内部挑战之一是新冠疫情的多次反复冲击带来的影响。在疫情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从2019年的6.0%下降至2020年的2.2%,2021年反弹恢复为8.4%,2022年再次受到冲击降至3.0%,预计2023年将达到6%左右,既高于《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预期目标,也高于世界银行2023年6月6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的5.6%①的目标。2019—2022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实际年均增速为5.5%~5.7%,已经低于7%及以上的高速增长,既标志着中国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也预示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我国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之一始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对中国安全与发展的遏制战略。西方霸权主义直接干扰中国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充分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东升西降”和“南升北降”的新格局。由美国挑起的俄乌冲突就是遏制与反遏制的一次“预演”,更警示我们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本文聚焦未来五年(2022—2027年)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关键之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或《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量化指标,重点围绕未来五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核心重大目标,对到2027年实现上述目标作出展望和定量分析。


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国经历了当代世界经济史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即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7%以上。我国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888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30.36倍。1978—2015年的37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速高达9.7%②,创造了世界现代经济史上的最高纪录,超过了日本1950—1973年这23年间年均增速为9.2%的记录③。此后,中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其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增速从2016年的6.8%降到2019年的6.0%,其中,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按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2017年国际元计算④,中国GDP在2001年超过了日本,在2016年超过了欧盟,在2017年超过了美国(见图1)。2022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8.5%,2022年中国GDP(25.6万亿国际元)相当于美国GDP(21.5万亿国际元)的1.19倍⑤,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的重大标志,已经载入当代中国与世界经济史。可以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首先,中国具有高总储蓄率,其中2021年高达45%,明显高于世界总储蓄率(27%),大大高于美国总储蓄率(18%)⑥;其次,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较高,2021年高达42%,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值(26%),大大高于美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21%)⑦;最后,中国经济增速不仅高于世界平均增速,而且持续高于美国经济增速,将会继续扩大中美两国GDP之间的相对差距。

11.png

其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使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的条件下,全员劳动生产增速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014年我国总就业人数达到峰值(76349万人),而后开始缓慢减少,到2022年已降至73351万人,累计减少了2998万人。究其原因,一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已从2012年的25535万人减少至2022年的17663万人,减少了30.8%。二是农村就业人数持续减少,已从2012年的38967万人减少至2022年的27420万人⑧,减少了29.6%。以上两者之间有较大的重复之处,今后第一产业和农村就业人数还会继续减少,这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提高,也有助于促进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也会促进农业农村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进而推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差距持续缩小⑨。

展望未来五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增长。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2],实际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在5.5%左右。为此,《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21年经济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实际结果为8.4%;《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22年经济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因再次受疫情冲击影响,实际为3.0%,首次低于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23年经济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基本符合这一时期的潜在增长率,由于疫情之后的明显反弹,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超过6%,恢复到潜在增长趋势上。基于此,笔者对2023—2027年中国经济增速、中国GDP及其占世界GDP总量比重作出预测(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

未来五年,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加巩固。预计到2027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2017国际元)将从2022年的25.7万亿国际元增长至2027年的33.5万亿国际元,年均增速为5.5%,比世界银行预测的世界GDP年均增速(2.5%)高3.0个百分点;预计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将从2022年的18.5%提高至2027年的20.9%,增加2.4个百分点(见表1)。在2021—2027年期间,中国新增GDP达到8.6万亿国际元,对同期世界新增GDP(26.3亿国际元)的贡献率为32.7%。尽管中国受到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增速下行,但由于我国GDP基数大,经济发展仍保持着5.5%的中高增速增长,所以我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动机与稳定器,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加巩固。

01.png

未来五年,中国将迈进中等发达国家门槛。进入21世纪,中国人均GDP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低收入水平(2000年为3452国际元)到中低收入水平(2008年为7413国际元,超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7222国际元),再到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18188国际元,已高于2022年世界人均GDP的17486国际元,也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GDP的18097国际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预计中国人均GDP将由2022年的18188国际元增长至2027年的24272国际元,年均增速为5.5%,比同期世界人均GDP增速(1.9%)高出3.6个百分点。中国人均GDP与世界人均GDP之比将从2022年的104%提升至2027年的129%(见表2),已接近OECD国家中智利的水平(2021年为25449国际元),可视为迈进中等发达国家门槛,也为到2035年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奠定了更高的发展基础。为此,确保未来五年中国GDP或人均GDP实现5.5%或5.5%以上的增速预期目标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实现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期目标的重要经济基础。

02.png

未来五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再上新台阶。中国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6083国际元提升至2021年的33377国际元,平均增速为6.9%,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速(1.9%)高出5个百分点,比同期美国平均增速(1.1%)高出5.8个百分点⑩。这表明,尽管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目前仍明显低于美国,但已显示出中国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加速追赶,这是中国实现人均GDP追赶美国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原因。诚如列宁所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瑏瑡。中国劳动生产率呈中高速增长趋势,预计将从2022年的42667国际元增长到2027年的59285国际元,年均增速为6.8%,比同期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速(2.2%)高出4.6个百分点。中国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之比由2022年的100.9%提升至2027年的125.8%(见表3),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四分之一以上。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投入增长。我国劳动力投入实际上已在2017年达到最高峰(76058万人),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到2022年已降至73351万人,减少了2707万人,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541万人。这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实现的,得益于劳动者人均固定资本存量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质量水平(专业与技能)的提高,以及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主要是农业)加速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等长期性、结构性因素的持续提高和改善。我国已形成了长期性、结构性、综合性效应促进全国及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一是劳动生产者物质资本即人均资本存量的不断提高。二是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既包括劳动生产者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比如2010—2020年期间劳动力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3岁,即平均每年增加0.3岁),又包括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达到10.8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增加),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1.0年,即平均每年增加0.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4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今后每年大专以上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到2027年累计将超过5000万人,成为超大规模的新增人力资本,抵消了人口红利减少的影响。三是劳动力持续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农业部门、农村地区)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非农业部门、城镇地区),与此同时,农业就业比重减少了13.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比重减少了16.0个百分点瑏瑢;随着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国家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1],提高退休费水平的预期,延缓城镇职工大规模退休潮。这也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即从劳动数量效应为主转向劳动质量及结构性变量综合效应,既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效应,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效应,进而提高个人收入以及退休费水平预期。

03.png

未来五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最终消费既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又是持久的巨大动力。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2年(2011—2022年)保持在50%以上,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世界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11年的8.5%提高至2021年的13.6%,但明显低于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世界消费支出的比重(20.2%),也低于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18.5%),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至少有近5个百分点,相当于1.25万亿国际元。为此,需要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重点是全面促进全民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总之,在世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率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遏制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应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二、

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既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科技创新基础。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3]展望未来五年,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将显著提升。

未来五年,我国研发支出将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研发支出与GDP之比持续提高,从2015年突破2.0%到2022年突破2.55%,预计2027年将提高至2.8%左右,首次高于OECD国家2021年的相应比值(2.71%)。根据OCE Ddata网站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中国研发支出为3660.8亿国际元,已超过了欧盟总研发支出(3405.3亿国际元);2022年中国研发支出为7368亿国际元,首次超过美国(7290亿国际元),相当于欧盟(4481亿国际元)的1.64倍(见表4)。预计2027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8%左右,总额将超过一万亿国际元,比2022年增长35.7%,也明显超过美国的研发支出(8742亿国际元),将跃居世界第一。

04.png

未来五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跃居世界前列。一方面,国家持续大力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并支持企业投资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经费的比重从6.32%提高至2025年的8.2%,到2027年力争达到10%左右,使基础研究经费从357亿国际元提高至1000亿国际元以上。此外,国家需要继续超前部署“十四五”规划的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目(7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项)[2],并超前部署“十五五”规划的重大项目。

未来五年,实行新型举国体制,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期稳定支持建成一批世界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前部署前沿性技术或颠覆性技术研发,特别是在重大基础研究前沿和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在与美国战略科技领域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未来五年,强化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2021年,我国各类企业研发支出为2.15万亿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5131亿国际元,超过了欧盟各国企业研发支出的总数(2020年为3405亿国际元),占全国研发支出的比重高达76.9%。我国已经具有世界最大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优势更加凸显,除了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外,还鼓励企业竞争国家和地方科技攻关项目,使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生产力、产业生产力及对外贸易竞争力。

未来五年,加快建成世界最大的专利密集型产业。我国专利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21年的12.4%提高至2027年的15%左右,专利密集型服务业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新兴知识产业,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1年的7.5件提高至2027年的13件左右,总量将高达183万件,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高价值发明国地位。其中,中国国际专利(PCT)申请量占世界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从2022年的25.2%提高至2027年的30%以上,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有效支撑中国科技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

未来五年,我国科技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已经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优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年均增速高达7.0%,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从15.7%上升至29.3%,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万人增长到7839.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从7.3%上升至10.4%。预计到2027年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3.0亿左右,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约7.0亿人左右)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更好地发挥超大规模人才优势。我国已经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研发人才优势,国家鼓励并支持大学、研发机构、企业等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2022年为604万人年,到2027年力争超过800万人年;大力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人才长期稳定支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居世界第一,从2010年的154万人上升至2022年365万人,国家长期稳定支持并资助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4]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建设水平,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

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未来我国经济实力将继续大幅跃升,农业、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再上新的大台阶,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习近平明确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5]我国农业现代化将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从4亿亩增加至8亿亩;“十四五”时期,2022年高标准农田已建成10亿亩,到2025年将建成10.75亿亩[2],到2027年将建成10.85亿亩,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坚实基础。我国农业机械化、数字化进程加快,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从2020年的70%增长到2025年的75%,到2027年将增长到77%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2021年中国谷物产量达到6.3亿公吨,占世界谷物产量总量(30.7亿公吨)的比重为20.5%,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等品种丰富且供应充裕。农业科技进步与机械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1%,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按美元现价计算,我国2021年农业增加值(1.29万亿美元)占世界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大大高于我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17.9%),相当于美国农业增加值(0.22万亿美元)的5.9倍,已超过我国总人口与美国总人口的比值(4.25倍),即我国人均农业增加值相当于美国的1.39倍。按年均4.0%的增速计算,到2027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将达到1.63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26.4%;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肉类总产量从2020年的7748万吨增长到2027年的9400万吨,年均增速为2.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20年的60%提高到2027年的65%左右;生猪产能稳步提升,棉花、油料、糖料和水产品稳定发展,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我国农产品能有效供养14亿人口,且人均农产品消费额持续增长,特别是谷物、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奶产品等的消费持续增长,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2021年中国谷物产量占世界谷物产量的比重达20.6%有力宣告了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人》这篇文章中提出的“2030年,中国粮食无法自给,将会拖垮世界”这一预言的历史破产。

未来五年,我国第二产业迈上新的大台阶,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建筑业体系,按2015年美元价格计算,2021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6.2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3.69万亿美元)的1.69倍。到2027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将达到7.96万亿美元。按美元现价计算,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8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2.50万亿美元)的1.95倍。以汽车产量为例: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量连续十几年居世界首位;2021年,中国生产了2608万辆汽车,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汽车产量(917万辆)与日本汽车产量(785万辆)总和的1.53倍;2022年,我国居民家庭汽车普及率为43.5%,正在进入普及化新阶段(大于50%),特别是电动汽车普及化正在加速,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到27.6%。

未来五年,构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整个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其中,“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9年的11.5%提高至2025年的17%,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5左右,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

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世界绿色交通强国,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等率先印发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目标是:到2027年,党的二十大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四个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总规模居世界前列;客货运输量和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递业务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海运强国,中国班轮运输相关指数从2010年的129.6提高至2021年的171.2,大大高于美国的102.6,预计2027年将达到200左右;中国货柜码头吞吐量(集装箱)占世界比重从2010年的25.6%提高至2021年的31.2%,是美国占世界比重(7.2%)的4.33倍,到2027年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202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已经超过美国的14.86万公里。《行动计划》提出,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从4.2万公里提高到5.3万公里左右;国家高速公路里程从12.4万公里达到约13万公里,超过美国的11万公里,且普通国道里程达到27万公里左右;国家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9万公里左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民航业成为重灾区,尽管全国民航客运量曾经实现了高增长,从2004年的1.2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高峰的6.6亿人次,年均增速达到40.6%,但是2022年降至2.5亿人次,低于2010年的2.68亿人次。在后疫情时代,我国民航客运量势必迎来恢复性爆发增长,力争在2025年前恢复到6.6亿人次,2027年实现进一步增长。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集约化和复合化水平明显提高,铁路电化率达到75%以上,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超过75%和35%,公共交通电气化、绿色化水平居世界首位。全国建制村通客车的比例达到99.7%。城区常住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城市中,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的城市数量保持在60个以上。为此,《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四个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速构建,有效服务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届时,中国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色交通强国。

未来五年,构建世界最大规模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我国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18%。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要求,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推进能源革命,特别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建设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到2027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2022世界能源统计》,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重达到31.3%,已分别大大高于美国占世界的比重(16.7%)、欧盟占世界的比重(20.2%)。其中,我国风能占世界的比重为35.2%,高于美国(16.0%)和欧盟的比重(15.6%);此外,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1.2%,略高于日本的19.6%。加快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提升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沿海核电、电力外送特高压通道、电力系统调节、油气储运的能力。

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速5G 网络用户普及率,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我国5G基站和5G 用户的全球占比均超过60%根据《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5G用户普及率将提高至56%,实际可能会提前突破这一预期目标,到2027年超过70%。特别重要的是,我国还前瞻性地在全国布局6G网络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积极参与推动6G 国际标准化工作。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6G通信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达1.3万余项,占全球总数的比重为35%,位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中国将率先布局6G网络,形成先发优势与巨国规模优势。

未来五年,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形成七个重点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基本实现公共服务数字化,基本建成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加快推进数字化应用,基本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与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届时中国将建成世界最大的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家庭(5亿户以上)。

未来五年,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6]。全国统一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建设世界最大的国内统一市场是今后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2]。从国内投资角度看,重点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垒,更好地发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国内投资市场的作用。从国内消费和收入的角度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国内消费支出国,按美元现价计算,中国消费支出占世界比重的13.9%;按照国际中等收入标准为每人每日收入10~100国际元,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每日收入为24.1国际元,其中城镇居民为32.2国际元,农村居民为13.2国际元。2027年城镇及农村居民的人均每日收入均将增长30%左右,全面促进十四亿居民、五亿户家庭私人消费以及公共服务消费中高速增长,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和消费国。


四、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世界贸易强国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1]他还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7]

未来五年,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关税税率总水平持续下降,已降至7.5%,与此同时,关税及其他进口税占税收收入比重已经从2011年的5.1%下降至3.4%。优先继续降低初级产品进口关税税率。我国初级产品关税税率已经从2001年的19.2%降至2020年的2.0%,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初级产品进口最大国,仅2021年初级产品进口额就高达977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6.4%,关税税率可降至1.0%以下,可以像香港、澳门实行零关税,充分利用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早日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进口国。“十三五”时期,全国增设17个自贸试验区,总计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主要任务就是协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人民币直接兑换双边或多边贸易结算,充分利用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高达35%的规模优势,加速双边或多边币值直接兑换,加速“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化”大趋势,有利于降低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成为加快建设世界贸易强国的重大举措。

未来五年,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地位更加巩固。早在2007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就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超过德国,居世界首位。202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31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为12.5%,相当于美国比重(10.8%)的1.16倍。其中,中国货物出口额达到3.59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为14.4%,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比重(8.3%)的1.73倍;中国货物的进口额达到2.7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为10.6%,居世界第二,排在美国(10.8%)之后。若以货物进出口基本平衡为目标,中国货物进口潜力至少在8700亿美元以上,略低于日本进口额(8970亿美元),换言之,中国新增进口潜力相当于日本进口总额。这就需要从出口导向增长转向进口导向增长,本质上就是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之外,绝大部分货物贸易可继续自主降低关税税率并向“零关税”过渡。

未来五年,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国之一。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9801.9亿元(8567.6亿现价美元),同比增长12.9%。202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212.5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约11.69万亿美元)的7.02%,已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二位,与我国GDP占世界比重(18.6%)相比(按2017年国际元价格),相差了11.6个百分点。这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制定全面提升我国中长期服务贸易的专项规划和政策,实现国内服务业发展(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8%、占就业比重47.1%)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良性互动的“双循环”新格局,其长期的核心目标是成为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国。

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世界贸易强国。我国已进入世界贸易舞台中心,不仅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二服务贸易大国,而且贸易伙伴覆盖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2021年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达35%。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按照党的二十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1],中国更加积极主动重塑世界贸易、投资、技术格局。


五、结语: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并针对这一时期提出了主要目标和各项重大任务。诚如报告所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1]。

未来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与挑战始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长期战略遏制。先是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加征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后是拜登发动对中国的各种限制,特别是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这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2022年10月,白宫发布了《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拜登在该报告的“概述”中称:美国政府将抓住这个决定性的十年,以推进美国的重要利益,使美国能够超越其地缘政治竞争对手,应对共同的挑战。在美国眼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打算重塑国际秩序,又日益拥有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的竞争者。当下,美国将“胜过中国,制约俄罗斯”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必须贯彻执行“针锋相对、坚持持久战”的长期策略。

事实上,中美经济实力、产业实力、科技实力、贸易实力、综合国力差距正在加速缩小,中美战略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长期化阶段是不争的事实。一是中国与美国早已进入经济“大竞争”时代。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权威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2010年中国GDP仅相当于美国GDP的70%,但2017年中国已超过美国,2021年中国已相当于美国的1.18倍。我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GDP约为美国的1.6倍左右;到2035年,将达到2倍以上。二是中国与美国进入科技“大竞争”时代。按照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2022年中国的研发支出为7368亿国际元,占GDP比重为2.55%;2021年美国研发支出为7290亿国际元,占GDP比重为3.45%。2022年中国研发支出已超过美国,预计到2027年相当于美国研发支出(8742亿国际元)的1.14倍。事实上,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已大大超过美国,2020年中国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相当于美国的4.98倍,但是在核心技术上,如芯片等,还受到美国的严格限制和封锁。三是中国与美国进入综合国力“大竞争”时代。从综合国力视角来看,中国实现了对美国的全面加速赶超。在作者所归纳的中国的24个主要指标中,中国居世界第一的指标2000年有5项、2010年有12项、2021年有17项(见表5)。其中,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比重从1990年的16.0%上升至2021年117.7%,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数据库提供的数据高度一致。发电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2021世界能源统计》,中国2011年的发电量就已超过美国,2020年中美两国发电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9.0%、16.0%,中国相当于美国的1.81倍。这表明,中美综合国力对比已经发生历史性、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时间掌握在我们手里,诚如毛泽东在1970年5月20日发表的声明:“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条历史规律。”[8]

05.png

总之,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预计:2027年中国式现代化将再迈上更大的新台阶,中国进入世界经济、科技、贸易舞台中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注:原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联系我们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一扫